• 104阅读
  • 0回复

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也要解放一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7
第3版()
专栏:

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也要解放一点
碧空
粉碎“四人帮”,新闻工作得解放。我们各类报纸,一改那种“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谬论加谣言,千篇一个调”的可憎面目,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报纸。两年来,报纸工作有很大的改进,及时传达了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大量鼓舞人心的消息,发表了不少人民来信,举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了各项工作的研究,反映了人民关心的许多问题,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
但是,报纸工作的改进,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林彪、“四人帮”在新闻战线的流毒,不是一下子能够清除干净的。因袭下来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仅就报纸篇幅的分配来看,就存在不少问题。
拿《人民日报》来说,刊登领导同志会见外宾和国内各种会议的消息和照片,占的篇幅就太多。经常差不多是大半个版,有时甚至超过一个版。这样的消息和照片,大同小异,群众并不那么爱看。近来,由于编者的努力,照片是渐渐缩小了,但随着我国外事活动的增加,如不改进,照片的数量还可能增加,占去不少篇幅。
领导同志出国访问,刊登的照片也太多。除了逐日登载外,访问结束,还要集中一个整版或大半个版。不但《人民日报》如此,地方报纸也是这样。今后,我国领导同志出国访问会越来越多,这种做法要不要改变一下呢?把这些篇幅腾出来,多介绍一些被访问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的经验,以及风土人情,为广大读者打开眼界,不是更好吗?
在新闻报道中,领导人的名单,特别是他们的职称,反复刊登,反复播送,也过多。同一天的新闻,每次提到领导同志,往往都重复他们的全部职称。其实,许多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领导同志,可以不必这么做。如确有必要,提到一次也就够了。在一篇中提到过,其他篇就不用提了;在前面提到了,后面就不必重复了。不是提倡以“同志”相称吗?何必那样热中于职位和头衔呢?还有,一些会议消息、宴会消息,每次都报道一长串参加者的名单,有的并不是那么必要。我们的礼宾规格已经简化了,报道规格似乎也可以再简化些。
地方报纸还有一多,就是全国性的消息和转载的东西太多。翻一翻省、市报纸,绝大部分报道都是新华社发的通稿,再加上转载中央报刊上的文章,地方新闻所占篇幅就太少了,往往不到一个版。举一天的省报为例吧。十二月十二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新华社播发了庆祝大会消息、《人民日报》社论和两篇领导同志讲话。对这四篇稿子,各报处理不同。有的只登大会消息,有的登两篇或三篇,有几家报纸四篇都登了。由于这一天登通稿和转载太多,本地稿件有八家省报不足一个版,有十四家省报只有一个版或一版多。一位省报的同志建议,应当用百分之七八十的版面登本省的东西,其余登国内和国际要闻。这个意见值得重视。现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报刊发行数量都很大,发行速度也在加快,省、市报纸是到了应当办得更具地方特色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还有会议消息多,重复的领导同志的讲话多……这几个“多”集中起来,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领导同志的活动过多,而宣传群众的活动太少。报纸应当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登一些领导同志、领导机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可是这方面的报道太多,势必挤掉反映群众活动的报道。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报纸上,占据主要篇幅和位置的却天天是领导同志的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呢?据我看,原因之一,就是周总理生前曾经尖锐批评过的那种“首长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没有根本改变。他们实际上认为,首长是很重要的,而群众则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一提笔、一拿起照相机、一安排版面,只想到首长,而想不到群众。这样的例子,在新闻工作中真可说是俯拾即是。这里说两个例子。十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话剧《于无声处》在北京首场演出的消息,报道了从中宣部、文化部、总工会到北京市委、上海市委的负责人,以及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等等一长串观看演出的名单,而演出结束时走上舞台的那些曾经参加过天安门广场革命事件,同“四人帮”作过英勇顽强的斗争的首都群众代表,在报道中却偏偏没有出现他们的名字。十一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刊登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庆祝“四五”运动伟大胜利,表彰“四五”革命英雄大会的消息,长篇报道了领导同志在会上的讲话,而“四五”英雄们在会上讲了话没有(实际上是讲了),讲了些什么,一句也不报道。会上宣布了关于为天安门事件中受迫害同志平反和表彰“四五”英雄的决定。究竟为谁平了反,究竟表彰了谁?这篇消息也都没有讲。
原因之二:一些编报的同志按老框框办事。他们说,什么样的领导同志的活动,要发消息,要登多大的照片,这是有规定的。他们不是从实际出发,考虑改变那些不适合新的情况的规定,而是甘愿被因袭下来的各种规定束缚住。好象过去迷信的人们,自己买了张红纸来,写上“天地君亲师”,贴在墙上,自己磕头。一些地方报纸为什么转载那么多呢?本来编者是有权选择,缩编,或用其他方式适当处理的,但由于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动辄打棍子,一些同志被棍子打怕了,心中的余悸没有消除,到现在对新华社、《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的许多东西,也还是照转不误。
党的报纸是党动员广大人民实现党的总路线的一个有力的武器。但它不是一般地去动员的。它不同于党的文件,不同于政府的公报。它是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这是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工具特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列宁说过,报刊要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当前,我国八亿人民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军,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报纸应当用很大的力量,主要的篇幅,具体生动地反映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充分地报道各方面的新事物、新成就,用来鼓舞群众的信心,激励群众的斗志,引导群众向先进榜样学习,加快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我们的报纸又是人民的喉舌,人民的讲坛。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不但要代表人民说话,讲出人民的心声,而且要成为人民群众直接发表意见的地方。如何加快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如何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健全民主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如何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人民群众有很多宝贵的意见。应当使这些意见发表出来,不同的意见可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逐渐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有助于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总之,我们的报纸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希望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和有关领导机关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压缩那些并非十分必要的宣传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活动的版面,更多地反映广大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干部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劳动,以及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使我们的报纸同实际、同群众保持更密切的联系,办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