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理论工作中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8
第2版()
专栏:

在理论工作中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
《哲学研究》编辑部
经党中央批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本刊这一期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给哲学家李达同志三封信的影印手迹。
这三封信的内容是商讨哲学问题的。它包括毛泽东同志对自己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修改意见,对李达同志的著作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以及对哲学普及工作的建议。此外,显然还应该把通过亲切的和商讨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在理论工作中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看作是这三封信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广大的理论工作者,从这三封信中将会受到许多启发,将会在改进我们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方面,获得很大教益。

大家都知道,《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的两篇光辉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同志在这两篇著作中,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并用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包含于这两篇著作中的基本原理,四十多年来,成为指导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它的伟大的作用和意义,已经为我国革命的历史所证实,并将在今后的革命实践中继续得到验证。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反复指出的那样,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和《矛盾论》也有自己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到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这两篇著作不仅在文字、提法上,甚至在某些原理的概括和表述上,都曾几经修改和补充;而每一次修改,都使得它更加精确,更加完善。但是,毛泽东同志本人从来都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研究成果,不认为已经发表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完整无缺的了。直至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还曾谈到,他认为应该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改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只是由于实际工作太忙,这个令人神往的愿望未能实现。毛泽东同志对待自己著作的这种科学态度,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
现在发表的这三封信,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这种科学态度的具体材料。信中提到,《实践论》和《矛盾论》各有一处要作修改。一处是关于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判断和评价,信中说:“实践论中将太平天国放在排外主义一起说不妥,出选集时拟加修改”。另一处是关于一条普遍原理的概括和表述问题,信中说:“矛盾论第四章第十段第三行‘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着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
‘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八字应删”。毛泽东同志对待自己著作的科学态度表明:不但对于具体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要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力求准确和符合实际;而且对于哲学普遍原理的概括和表述,也应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地使之更加精确、更加完善。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不能违背的。这话的意思是:必须遵循普遍原理的精神实质,服从它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不应该理解为:经典作家关于某一普遍原理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不能更动的;普遍原理不需要再丰富、发展了。这种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不符合经典作家研究和创作的实际情况。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同志,他们都以对自己著作不断修改的行动,表明了他们完全反对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自己不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著作,当然也不会同意别人这样去对待他们的著作。
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去,就会导致封建社会经学家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其结果只能是使思想僵化,理论停滞,扼杀一切有生气的创造性的理论活动。它所产生的东西,不过是些充满同义反复、繁琐注释、词句衍绎之类枯燥无味的文章。这样的东西,既不能掌握群众,也不能指导实践。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恢复生气,要使我们的哲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必须彻底抛弃这种经学家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学习我们革命导师的榜样,坚持和发扬他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缜密的革命学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二
在阅读毛泽东同志这三封信的时候,我们都会深深地感觉到,亲切的和商讨的语气,充盈字里行间,一种在理论研究工作中以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跃然纸上。不难看出,毛泽东同志非常仔细地读过李达同志的文章,甚至发现了个别文字上的笔误;对整个作品既有热情的赞扬,又认真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凡有所修改,则出之以商量的口吻;希望对方去做的事情,则采取建议的方式。这一切,充分地表现出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人家的意见的平等精神。
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在理论工作中,要平等待人,与人交心,以理服人;一贯反对摆老资格,摆官架子,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或以势压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主张要服从真理,绝不提倡盲目地服从权威。在真理问题上不能搞特权,这就是说,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在科学问题上,只能以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来衡量,而不能用别的什么来衡量,例如以权力大小、地位高低或其他东西来衡量。这才是在理论工作中的平等态度和民主精神。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都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来保障。在理论领域里,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就不会有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当然,民主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我们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制度方面健全起来。但是,民主原则,民主精神,也应该体现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和思想作风上。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打倒“四人帮”之后,理论界已经出现了新局面,学术讨论有所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进行得比较正常,这是学术繁荣的好征兆。 
但是,这只是好的开端,好的起步,距离达到真正繁荣兴旺的局面还很远。我们还要看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流毒尚未肃清,社会主义民主的习惯尚未养成,封建特权观念的烙印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之深,一些人对于正常的批评和争论,总感到不相适应,用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理论问题的做法,仍然存在,那种在发生分歧时,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自以为身居要津,高人一等,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事情,还时有所闻,甚至凭借权力和地位压制不同意见的现象,也不会马上根除。因此,要健全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生活,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民主作风,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是帮助人们实现改造世界这个历史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工作。在给李达同志的信中,毛泽东同志就一再强调进行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多年来,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经过广大哲学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哲学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事实表明,群众在领会和掌握《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方面,已远非解放初期可比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学会了唯物辩证地对待工作,分析事物,一分为二地解剖自己,评价别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如此的普及,人民群众具有这样高的哲学思想水平,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我们也要充分估计到林彪、“四人帮”在这方面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所造成的恶劣后果。由于他们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甚至把哲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乱了;通俗化变成了庸俗化;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了卑劣的实用主义。由于他们推行的那套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货色的影响,大大损害了哲学通俗宣传工作的威信,挫伤了群众学习哲学理论的积极性。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都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目前的普及工作中,特别要注意贯彻完整、准确的原则,正确地解释原理,又要正确地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就要求有准确的概念,系统的论证,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做到完整、准确,才能恢复被林彪、“四人帮”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只有正确地解释原理又正确地联系实际,才能恢复哲学通俗宣传工作的威信,取得群众的信任,唤起他们学习哲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启发和引导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锐利的武器。为了在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很需要对二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以便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不辜负毛泽东同志生前对我们的期望。
全国人民正在一心一意地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我们哲学工作者也要以优异的成绩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三封信,更好地发扬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则是我们做好理论工作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
(原载《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二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