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提倡不同学派平等地讨论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8
第3版()
专栏:

提倡不同学派平等地讨论问题
《历史研究》评论员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到处设置“禁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因为是他们用来确定儒法斗争性质的根据,所以也成了“禁区”。
今年十月间,我国历史学界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学术讨论会,突破这个“禁区”,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封建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着封建制的残余,有待我们去彻底肃清。运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在什么时候怎样转变为封建社会,正确地认识封建社会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规律和特点,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古代哲学史、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所以它是学术上一个大问题。五十年代,我国历史学界从殷周人殉问题开始,展开了古史分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本来应当继续深入讨论下去,可是这次讨论后来由于林彪、
“四人帮”的武断专横,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他们胡说什么古史分期问题毛泽东同志已有定论,不容许继续讨论了。事实证明完全是他们在用谎言来推行自己的邪说。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九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在一九四○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又申述这个观点:“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一九四九年八月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又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可见一直到这时,毛泽东同志还是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但是在五十年代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说,他看了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一书,认为郭沫若同志提出的“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与战国之交”,有道理。从赞同西周封建说到赞同郭沫若同志的春秋与战国之交封建说,足以说明毛泽东同志也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他虽然认为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有道理,但并没有说过,到此已经穷尽真理,不必再进行研究和讨论了。如果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说过话,就成为最后的定论,把不同意这个“定论”的意见,说成是反对毛泽东思想,那末郭沫若同志提出春秋与战国之交封建说,反对西周封建说,岂不是也要被引伸为反对毛泽东思想么?这显然是最荒谬不过的逻辑。同样,毛泽东同志虽然赞同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也不能因之便引伸出,凡不同意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的,就是反对毛泽东思想。人类的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对历史的认识,往往由于材料不足或者新材料的发现,或者对已有材料出现新的解释而不能不有所保留和有所改变。因此,轻率地宣布某一看法为定论,只能妨碍自由讨论,而无助于人们的认识逐步接近真理。在艺术问题和科学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自由讨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强调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光辉的论述可以判断出来,把他对个别问题表示的意见视为“定论”,用作禁止自由讨论的口实,恰好违反了毛泽东思想。
古史分期问题象其他学术问题一样,各种学派都有权利以平等地位进行讨论。有些同志对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或者对另一学派的分期说,提出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现象,不能认为是对郭沫若同志或某人意见的不尊重。郭沫若同志本人曾经多次修改他的分期说,直到去世之前,还在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这种探索真理终生不倦的精神,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社会主义是以民主为前提的制度。没有最广泛的人民的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允许各种学派存在,允许各种学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去探索真理,进行争鸣,并以国家权力为之提供条件,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所以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是出现群芳斗艳、群星耀天的时代。在古史研究领域里,有人偏重于文化典籍的研究,有人偏重于考古文物的研究,或者有人偏重于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受到鼓励,而不应该受到轻视甚至无理的反对。人生有限,知识无涯,科学工作者能在任何一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总是难能可贵的。在探索过程中,意见有所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不是坏现象。“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从历史上看,人类对客观事物要有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认识,几乎无不是在漫长世代通过如此种种不同的途径发展起来的。
(原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2期,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