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9阅读
  • 0回复

和平玫瑰的故事——记中美人民的友谊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08
第6版()
专栏:

和平玫瑰的故事
——记中美人民的友谊之花
张雪玲
在中美建交的令人高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和平玫瑰的故事。
和平玫瑰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法国人精心培育的品种,属于玫瑰科,花朵比一般玫瑰花略大,初开时是浅黄色,愈开愈浓,后来呈红色。这个法国人为了保护这新生的品种,使它不致遭受纳粹的蹂躏,把它分送到几个国家培植。它原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大战结束后,被命名为和平玫瑰。可以说,和平玫瑰从它诞生起,就是和人们反对强暴,热爱和平,增进友谊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的。
一九七八年五月的北京春意正浓。人民大会堂里,叶剑英、聂荣臻、邓颖超、康克清等我国领导人,正在会见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延安时期的老朋友们久别重逢,分外高兴,会见厅里笑声不绝,气氛既亲切又热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座中一个小茶几上的一杯清水中,插着一枝娇娜多姿的浅黄色玫瑰花,衬着几片青翠的嫩叶,它的倒影映在小茶几的玻璃板上。
“中国也有和平玫瑰?”一位美国朋友惊喜地轻声自语。
这时候,邓颖超同志向朋友们讲起了这花儿的故事,原来这枝可爱的玫瑰花是她带来的。
邓颖超同志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了抗日战争炮火纷飞的年代:
一九四四年冬天,美军飞行员奥利渥·欣斯德尔在中国东北上空执行任务,飞机被高射炮击中,掉落在山海关附近时,撞在一棵大树上。欣斯德尔和他的六个同伴侥幸地发现他们自己还活着,但不知身在何方。正当他们举目茫茫,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欣斯德尔想起了上级的话:如果出了问题,就到山上去找游击队,因为毛泽东的军队在华北抗日。于是,欣斯德尔和他的同伴们选择山地前进。他们很快遇到了当地解放区的一个老乡,这个老乡把他们带去见当地领导。山海关的同志们很快同延安联系上了。延安发来电报说,把他们护送到延安去,这样做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但一定要把他们营救出去。
欣斯德尔等七人开始了他们从山海关到延安的共一千五百英里的长途跋涉。寒冬腊月,他们迂回绕道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着。护送他们的,有时是八路军,有时是老乡,有一次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欣斯德尔和他的同伴沿途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解放区的人民当时缺衣少食,却无论如何保证他们所护送的美国朋友有吃有住。人民军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农民同甘共苦,情同鱼水。欣斯德尔等从他们亲身的经历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后来取得胜利的真正力量。六个月以后,他们终于来到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请他们吃饭,共同为盟军的胜利干杯。他们在延安结识了一些中国领导同志,熟悉了延安人民。他们和中国人民增加了相互了解,结成了深厚友谊。他们在延安一直住到抗战胜利。
多少年来,尽管中美关系出现了曲折,欣斯德尔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他的中国朋友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再次来到中国,感谢中国朋友为他所做的一切。但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去世了。一九七二年,中美上海公报签订了。欣斯德尔夫人认为,实现她丈夫遗愿的时机到了。一九七三年她带着女儿,带着欣斯德尔的梦想,以及他给她讲过的对中国人民的无数友好回忆,到中国来了。
欣斯德尔夫人随身带来了两株和平玫瑰。她所居住的加利福尼亚州是最适宜和平玫瑰生长的地方。她要用这生气勃勃的、带有家乡泥土的花儿,来表达她和欣斯德尔对中国人民的友情。这两株和平玫瑰放在一个长长的盒子里。一路上欣斯德尔夫人和女儿小心翼翼地、费劲地抱着它们上下飞机;每到一个旅馆,就设法让它们透透气,使它们不致太冷,也不致太热。在这样细心的照料下,这两株美国的和平玫瑰,越过太平洋,来到中国。以后,一株送给了毛主席,一株送给了周总理。
“我把它栽在我们的院子里,精心地培育它。”邓颖超同志对美国朋友们说。“这几年,这株玫瑰花每年都开得很茂盛。今天,我特意摘了一枝花带来给朋友们。这是一枝中美人民的友谊之花。”
讲到这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朋友们的目光都落到小茶几上的那枝花上。阳光透过窗格正照射着它,使它显得分外精神,似乎它也在为负有这一美好的使命而高兴地微笑。
会见结束时,邓颖超同志把这枝和平玫瑰送给了美国朋友。她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象这朵玫瑰花的颜色一样,逐渐地由淡变深。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附图片)
邓颖超同志向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赠送和平玫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