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他们原是自己人——从一则真实的“笑话”谈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使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2
第4版()
专栏:

他们原是自己人
——从一则真实的“笑话”谈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使用
晨平
在“四人帮”横行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科技人员设计了一项重要产品的重要部件,但在产品总装时却不允许他参加。真是无巧不成书:装配过程中,偏偏无法将他设计的那个部件顺利地安装上去。只好把他请来,但不让他进去,只能站在门外指挥,由里面的人根据他的指点操作。本来是举手之劳的事,却因“隔壁作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奏效。工人们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幽默地称之为“垂帘听政”。
如果这是个笑话,尽可一笑了之。但这确是一个工厂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件真事,因此,引起的就不光是笑声,而是人们的深思。
这位科技人员之所以不被信用,据说是因为在林彪、
“四人帮”猖獗之时曾被打入“另册”,唯一的“理由”就是他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从此,他就被另眼相看,以不可信任的“外人”相待。这笔账,无疑要记到林彪、“四人帮”的身上。在前些年象闷罐头那样令人窒息的日子里,这类事,甚至远比这严重得多的伤害知识分子的事,比比皆是。在林彪、“四人帮”的眼里,这些自然都是“全面专政”应有的内容。在他们的毒害下,我们有的同志对这种现象看得多了,也习以为常了。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不信任、甚至歧视知识分子的现象,有些地方,有些单位,表现得还比较严重。这正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迟迟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知识分子,姓“无”还是姓“资”?在今天,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了。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的力量。对知识分子的基本估计,用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是“自己人”,不是“外人”。把知识分子看成“自己人”,充分地信任,坚定地依靠,是大胆使用的前提。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同一个知识分子,在甲地无所作为,在乙地却大显身手。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得到正确的使用。你把他们看成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就会发现千里之驹、栋梁之材,敢于把他们往关键的岗位上放,敢于把重担子给他们挑,就能在烈火中炼出真金。如果你把他们当成“外人”,纵使有千里马在你面前扬鬃振蹄、昂首嘶鸣,你也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对他们往往是这也信不过,那也不放心。他们虽有一技之长,却无用武之地。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仅仅因为人家是知识分子,在使用、提拔、入党等等问题上,就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知识分子不被信任,长期被“拒之门外”,还因为我们有些领导者习惯于拿“放大镜”看人家。优点视而不见,缺点却被成倍地放大。于是,“知识分子就是毛病多呀”,“一落实政策又要翘尾巴了”,“能说会道不好领导呀”等等议论都来了。用抽象的概念、凭空的想象来代替具体分析,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是怀疑多于信任,否定多于肯定。至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历史有些问题,更容易被当作不能信任、不使用的理由。这样做的同志未必是有意与知识分子作对,更多的是怕自己犯“用人不当”的错误。看来,林彪、“四人帮”不但把广大知识分子害苦了,也把有些领导同志整怕了。但是,我们不能老是心有余悸,不能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须知,应该使用的不使用,应该重用的不重用,这才是“用人不当”呢!
为了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我们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道去突破科学技术的“禁区”,千万不能设置人为的“禁区”去束缚他们的手脚。这就是我们应该从这则真实的“笑话”中吸取的教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