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歌舞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5
第6版()
专栏: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舞台艺术,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庆长初年(一六○○年),一位出云大社出身的名叫阿国的巫女来到京都,在闹市区搭起戏棚,表演《念佛舞》。《念佛舞》本来是表现宗教法悦的舞蹈,但是,具有卓越艺术天资的阿国一扫旧程式,女扮男装,并且在演出中特地加进了现实生活中花梢斗妍的欢乐情节,这对于文娱生活贫乏的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种舞蹈不拘形式,动人心弦,所以当时人们借用“倾倒”一词来称呼。后来,又由“倾倒”演化为《倾城舞》。庆长末年,《倾城舞》已经普及到日本全国各地,成为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由《倾城舞》发展到“歌舞伎”,表明了选用汉字的差异,这里面饱含了日本汉学家的心血。
歌舞伎的“歌”字表示音乐,“舞”字代表舞蹈,“伎”字是表演技巧。选用“歌舞伎”三个汉字,准确地概括了这门传统艺术的内容。
最初的歌舞伎(即《倾城舞》)的内容比较一般,情节简单,而且没有脚本。到了元禄时代,(一六八八——一七○四年),歌舞伎发展到成熟阶段,有了脚本,戏的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等也更加丰富。宝历、宽政的五十年间(一七五一——一八○一年),歌舞伎吸收了民间传统艺术“能”
(日本的一种古典乐剧)的特长,使音乐部分更加发展。这是歌舞伎历史上的全盛期,《忠臣藏》、《菅原》、《千本樱》等大批优秀剧目就是在这个时期相继问世的。文化、文政年间(一八○四——一八三○年),歌舞伎开始在刻画人物上下功夫,走上了剧中人物典型化、个性化、艺术化的道路,出现了描写庶民现实生活的《生世话物》。这是一种社会剧,在这种剧中,丑和美、恶与善、勇敢和懦弱、勤劳和懒惰、温良和残忍等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态,都被艺术地再现出来。
歌舞伎的角色在台上并不歌唱,只管表演和道白。歌唱以及剧情解释则由他人担当。
歌舞伎的剧目分四类:通过舞蹈进行表演的滑稽剧或故事剧,称为“义大夫”狂言;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以古喻今的历史剧叫作“时代物”狂言;描写男女爱情和庶民生活的叫作“世话物”狂言。还有叫作“所作事”的舞蹈剧。
古老的歌舞伎与中国古代戏曲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歌舞伎在表演上讲究传神、语气、吐字、身段、叫板、亮相等,中国京剧同样要求神、气、字、身等等。歌舞伎在角色上有“立形”、
“女形”、“娘形”、“花车形”、“敌役”和“荒事”之分,这和京剧中的“生”,“青衣”、“花旦”、“丑”、“净”、“末”行当颇为相似。
张云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