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7
第2版()
专栏:

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
马立诚
唐朝的柳宗元写过一篇很有见识的文章,题目叫《种树郭橐驼传》。文章介绍了一位善于种树的郭橐驼,他种的树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很多。“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什么缘故呢?郭橐驼说他“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尊重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他植者则不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文章的妙处,还在后半部分。柳宗元笔锋一转,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发了一通议论。他借用郭橐驼的话,对当时农村吏治“好烦其令”痛加针砭:“旦暮吏来而呼”,一会儿“鸣鼓而聚之”,一会儿又“击木而召之”,一天到晚催逼农民快点耕、快点种、快点收,连抽丝纺线、养鸡喂猪这样的事都要管,弄得老百姓连应酬官吏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种地?结果农村“既病且怠”,这些当官的同那些不会种树的人一样,好象是关心生产,其实给生产带来了灾难。
柳宗元这些尖锐的批评,对于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不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吗?这些年来,我们有些地方在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比之柳宗元的时代,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种什么,有瞎指挥。“果树让路、蔬菜靠边”,“砍柑桔、挖修根”,“批邪道、斩芭蕉”,“填鱼池,种粮食”,甚至把一亩地能出一吨糖的甘蔗园砍平伐光,统统种粮。据说这是“以粮为纲”,老百姓说是“全面砍光”。
怎么种,有瞎指挥。一说要推广双季稻,就不顾客观条件,强令推行。什么双季稻是“政治稻”、“路线稻”、“方向稻”,下令要“消灭中稻”。甚至把种了中稻的人当作阶级敌人批斗关押,把插下去的秧苗统统拔光。种双季稻也搞“一刀切”,一亩地插多少秧都定得死死的,不许多一棵,不许少一棵。
农田基本建设,有瞎指挥。今天挖,明天填。不讲因地制宜,不顾当年生产,一味“造声势、图气派”,动辄跨社跨县,平调几万、十几万劳力。一条公路有点弯,也认为有碍美观,毁掉重来,侵占良田,另开新路。有些地方学大寨不学精神实质,大搞形式主义。也有的放着提高大面积农田单产这种大事不抓,搞什么千里万担挑土造田,一场雨又冲个精光。
甚至社员作息时间的安排,也有瞎指挥。有的是“一天三出勤,地头两顿饭”。有的是“早晨上工两点半,中午地头吃凉饭,下晚随着月亮转”。
这样的瞎指挥,同柳宗元批评的那些坑害农民的官吏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唐朝那些贪婪横暴的官吏,当然并不真爱农业,他们的乐事无非是吞噬民脂民膏。今天,我们大多数干部同他们有根本区别,是想把农业搞上去的。但是,也确实有少数干部,对于农业生产,对于农民,既不“爱之”,也不“忧之”。他们关心的,只是执行“长官意志”,“完成任务”,什么生产的客观规律、农民的损失,统统不顾。这些年来,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受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既病且怠”的状况,除了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从我们的工作来检查,一部分干部的瞎指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搞农业,最起码的一条,要相信广大农民愿意多打粮食,而且会种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是古人对群众力量的赞颂。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们工作的时候强调指出:归根到底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不相信群众,不相信农民,靠几个人在办公室里凭“长官意志”发号施令,怎么能不瞎指挥呢?各地农村情况很不相同,一个县、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之内,都有自然地形条件的区别,各地的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农民对本地的土质气候状况和生产条件最了解,只有真心实意地依靠农民,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在农业上的措施才可能切合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这是尊重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杜绝瞎指挥的一项重要决策。实行这一条,相信瞎指挥的事情总会少一些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