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春分不闻黄鱼叫——谈舟山鱼类资源下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7
第2版()
专栏:

春分不闻黄鱼叫
——谈舟山鱼类资源下降问题
每年阴历二月,春分一到,舟山近港的洋面上,雌鱼吱吱起叫,雄鱼咯咯响应,然后变成一片呼呼声,只见鱼儿欢跳,浪花乱飞,象一海滚水。这时,渔船四面出动,向南追捕小黄鱼群,……
这是舟山著名的船老大张万生同志,谈起渔谚“春分起叫,攻南头”时有声有色的描述。可惜这是往年的热闹场面,现在想听春分黄鱼叫,已经很难听到了。
在舟山群岛,春分小黄鱼起叫,立夏大黄鱼起叫,说明它们产卵期已到,正是捕捞的好时机。这些年,黄鱼越冬期、产卵前就下网,连同鱼子鱼孙一网打尽。
这是实情。舟山的小黄鱼濒于绝迹,大黄鱼减少,目鱼(即墨斗鱼)汛也不旺,唯有带鱼还是年产三百万担的水平。其实,带鱼的前途也不可乐观。捕捞总量不少,每斤条数却多了。往年一斤带鱼大致两三条,每条三指多宽,近年一斤十条左右,有的又窄又薄,象条白布带。这说明带鱼的产量已是靠幼鱼充数了,不是兴旺现象。从舟山地区水产局的统计来看,这里的四大经济鱼类资源正在逐年下降。大小黄鱼由原来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现在能够维持年产鱼八百万担以上,一靠马面鱼顶小黄鱼的缺,二靠延长生产期。
可是,舟山内外对鱼类资源下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说是捕捞过度造成的;一说是鱼类回游规律起了变化。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捕捞过度的看法还受到了批判,被斥为资源“悲观论”、“枯竭论”等等。如今,对保护鱼类资源总算都重视起来了,但对捕捞过度的论断还有疑问。有人就问:远在外海渔场,为什么一九七四年冬天黄鱼汛大发,一次能捕到九十万担?近在闽中渔场附近,为什么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间鱼汛又旺,能捕到六十万担大黄鱼?
为了澄清这个疑问,我们先到普陀县螺门大队,邀请几位老渔民座谈,听到了这样的解答:外海渔场原是越冬渔场,黄鱼在那里越冬后,再到近港水域产卵。过去那是禁捕区,现在提前到那里捕鱼,捕到的鱼再多,也不是好兆头。老渔民诙谐地说,在闽中渔场捕获大量黄鱼,怕是黄鱼发现外海渔场越冬不安全,躲到那里去了。实际上,那是黄鱼在游向越冬渔场的途中落网的。他们说,捕鱼要懂鱼类的生长规律:大小黄鱼进港产卵一年一次,幼鱼两年才能长到一斤重;带鱼产卵场广,多在深海,产卵期长达四个月,幼鱼长成要一年多。现在一年到头捕鱼,到处下网,特别是成百上千对渔船搞大拖风,刮海底,成鱼幼鱼一网拖,不给鱼类繁殖生长的机会,鱼哪能不越捕越少?
接着,我们又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请教,那里的科学工作者讲得更尖锐一些,说捕捞过度还太轻了,其实是“竭泽而渔”。浙江沿海从北到南都是产卵渔区,在近海捕鱼,至少要给成鱼一次产卵的机会;到深海捕鱼,要让带鱼安全度夏,让黄鱼顺利越冬,对幼鱼网下留情。所以,过去这里一年只捕两个渔汛,夏捕黄鱼,冬捕带鱼,禁渔区内不许拖网;现在一年四季在几个老渔场捕鱼,而且渔船增多了,下网次数增多了,禁渔区、禁渔期也不顾了,又只搞单一捕捞作业,还喜欢“大兵团作战”。这样,再多的资源,几年也会捕光。至于说黄鱼少了是因为它们改变了回游路线,科学根据还不足。舟山近海渔场的鱼类饵料未见减少,气候水温无大变化,又不是污染程度增加,找不到黄鱼不进港产卵的理由。不能用所谓改变回游路线的说法,来遮掩滥捕的现象。
这里不能不再提出一个问题:已经知道捕捞过度,为何不能立即罢手?原因至少有两点:从上到下年年增加捕捞任务,渔业大队没有多少自主权,不多出海不行,这是其一。其二是渔需工业品价格高,添置一对机帆船一般要十七八万元,每年捕鱼收入最多五六万元,除去当年的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要分期还清渔贷,加之如果不出海生产,连当年的生产贷款也借不到手。不少渔业大队明知捕捞过度不行,仍不敢煞车,总想多捕点鱼,以应眼前之急。而且舟山不捕,外省外国的渔船来捕。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舟山渔民希望能有一个统筹解决的办法。
现在,舟山地区正在规定合理的捕捞期,改进捕捞工具和作业方法,提高冰冻保鲜量,发展海水养殖业,兴办社队企业等等。这样从多方面动手,直接或间接为保护和发展渔业资源下功夫,就是抓住了渔业基地建设的百年大计,对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会作出新贡献。本报通讯员 郭林吉 本报记者 虞云达 钟立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