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战胜灾荒的仓溪村——中共仓溪村支部领导群众生产渡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5-09
第2版()
专栏:皖南通讯

  战胜灾荒的仓溪村
——中共仓溪村支部领导群众生产渡荒
南陵县朱村区仓溪村,是一个由十个小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全村三百一十七户人家,一千三百九十人,耕地四千二百三十八亩。去年秋天,雨水成灾,河堤决口,大部分耕地被水淹没,受灾者达二百九十五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三强。灾情轻的稍有收获,重的则毫无收成。因此,领导群众生产自救,渡过冬春两季的灾荒,成了严重的问题。虽然在对过去依仗敌伪势力、剥削压迫农民的恶霸地主叶荣春、吴本启等的清算斗争中,收回一些粮食,分给了生活无着的贫苦农民,初步解决了一些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但因灾情过重,被淹没的田地,大部不能排水,想种些早熟作物以缩短灾荒也不可能,所以灾情逐渐严重,群众生活也就一天比一天困难起来。该村中共村支部及党员们,乃领导群众展开生产自救,在县人民政府和中共县委、区委的领导与帮助下,与灾荒展开了斗争,获得很大成绩。
仓溪村共有中共党员十二人。支部书记张继芳(在村中任公安员)、支部宣传委员戴炳章(村长)二人,看到灾荒的严重情况,召集全体党员,商讨领导群众生产自救、渡过灾荒的具体办法。决定首先组织群众开荒,把未被水淹的土坡、坡埂及闲地等开垦出来,种植早熟作物,以缩短灾荒。会后,全体党员即深入各自然村,具体动员推动,共组织了十四个开荒小组,包括一百五十四户,男女老幼四百余人。全体党员都参加到各个组内,具体领导并带头推动。至四月十日已开出荒地一百一十二亩;已种上洋芋头二十八亩,玉蜀黍六十亩,油菜八亩。油菜三十天就可以吃,玉蜀黍和洋芋头也都是早熟作物。有了这些新地及早熟作物,对缩短灾荒与安定群众生产情绪和提高渡荒信心,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人民政府为防止水灾并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决定以以工代赈的办法,修复被冲决的堤坝。仓溪村中共支部即号召党员、群众参加此一修复工程。教育党员必须与群众在一起同甘共苦,以模范行动,影响带动群众。开始时参加修复工作的群众约一百七十人,逐渐增加到三百余人。起初每天每人平均挑一方半到二方土,逐渐增至三方多。每人每天修堤所得的粮食,除维持本人生活外,尚能养活一人至二人,群众情绪十分高涨,起早搭黑,每天都比别村干的活多。
受灾的群众,借分得的和复堤所得的粮食,解决了生活问题,渡过了严寒的冬季。可是“灾荒怕尾不怕头”,春季青黄不接,缺乏劳动力的烈、军属及孤寡残废的二十一户,因没有人参加复堤工作,坐吃山空,生活更加困难。在村工作的区干部,与村支部商讨后,提出开展互助互济运动,解决该二十一户的生活问题。支部动员党员分头到各自然村进行宣传动员,召开有余粮户会议,号召互助互济,捐献粮食,救济灾民,使全村每一个人都渡过灾荒。一二日间,收到群众自动捐粮十七石稻子,二十一家断炊户的困难,得以解决。三月份,许多户的生活又发生了恐慌,支部、党员即号召群众再次展开互助运动。党员王玉林,是个佃中农,家有七口人,种佃田二十五亩,余粮并不多,首先自愿拿出一百四十斤粮食;群众因顾及他家的生活,只叫他拿出九十斤。王玉林的这一模范行动,带动了三十户自动捐献,十斤、八斤、二十斤、三十斤不等,共献粮六百二十三斤,解决了三十八户、八十六人的生活困难。
现在,灾荒时期即可过去,仓溪村中共支部正领导群众,和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段灾荒进行斗争,并已展开各项生产工作。对少数缺乏劳力、困难最大的几家孤老残疾户,正计划解决其长远的生活问题,不仅保证其渡过灾荒,就是灾荒过后的生产、生活困难,都将给以适当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