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农村工作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9
第2版()
专栏:

农村工作杂谈
集市贸易
现在,口头上反对集市贸易的人不多了,至少是听不到公开的反对意见了。可深入一了解,不少地方是勉强开放的,是羞羞答答开放的。因此,给集市贸易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什么国家统购物资不能上市喽,一、二类物资不准上市喽,生产队不能直接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喽,全县只能有几个村镇举办集市贸易,并且只能在同一日期赶集赶场喽……不一而足。清规戒律多得很,把个市场闹得冷冷清清,充其量这个社员拿着自留地上几斤菜要卖,那个社员抱着一两只鸡、一二只兔要卖,少数社员篮子里提着几个鸡蛋要卖(有的地方还得用布或草把鸡蛋蒙上盖上,因为那是国家收购物资,不许上市),还有更少数社员拿着手工编织的小竹篮要卖——可是数量不能多,全部产品的价格总和不能超过五元钱,超过就是资本主义。市场上没有农具,没有家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没有农副产品加工产品,没有粮,没有油……在广汉、在什邡,连闻名全国、畅销港澳的“缠丝兔”、“板鸭”也看不到一只。
这样的集市贸易,怎么能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呢?——很多社、队干部这样说。
这那叫赶场,有东西不能卖,想买的又没有,白误一天工。——社员们这样反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本原因是有些领导人怕一开放集市贸易要乱,要滋长资本主义。这是杞人忧天,因噎废食。什邡、广汉不久前允许生产队的蔬菜直接上市了,不几天市场价格就和国家牌价一样了,乱什么?最近又允许生产队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猪肉也可以上市了,又是不几天,价钱就比过去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只比国家牌价高二角来钱了,也没乱嘛!至于说要滋长资本主义,更值得想一想了。什么是资本主义?难道这个社会主义的公社、生产队把自己的集体劳动产品,卖给另一个社会主义的公社、生产队,大家互通有无,互相补充,使集体生产更快发展、社员生活更快改善,就是资本主义吗?那一点是资本主义?至于社员,利用集体劳动余暇时间,或让家中年老体弱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人,搞点家庭副业,有手艺的人搞点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会引起什么乱?五元以上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上有这么给资本主义下定义的吗?四元九角九分是社会主义,五元零一分就是资本主义,真是十分奇怪、万分新鲜的“理论”。
向着四个现代化迅跑的广大干部,日夜焦心想把农业生产赶快搞上去的社员群众,都一再向我们提出意见,让我们向中央反映,要把那些限制集市贸易的错误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赶快打掉,别叫它再扯农村经济发展的后腿,别叫它再妨碍四个现代化迅速实现。他们要求: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公社、生产队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一、二类物资、加工过的农副产品,都可以上市;社、队企业的工业品也按同一原则办事;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产品统统可以自由处理,不要有数量的限制——太多不了,就那么一点自留地,就那么一点剩余劳动时间嘛!
家庭副业
家庭副业的作用可大啦,千万不可小看它,更不能错误地限制它。
在什邡县,我们访问了隐丰公社党委书记老王家的家庭副业情况。他家,除他本人不能参加家务劳动外,还有六口人,爱人是大队保管员,去年作了三百一十个工,大女儿作了三百五十个工,其余四个孩子还都在上学。家庭副业主要靠爱人和大女儿两个人。就这两个人,除完成工作任务并在生产队里都作了三百多个工以外,还利用劳动间隙,喂猪,养鸡,耕种队里分给的二分自留地。他养着一口母猪,去年生了两窝小猪;还喂了两口一百八十斤以上的肥猪卖给了国家,现在圈里还养着两口架子猪,另外还有两口仔猪。不算存栏的两口架子猪和两只仔猪,只卖小猪和肥猪两项,就净收入二百五十元。猪多,向集体投肥就多,又收入二百二十元。八只鸡卖鸡蛋收入三十五元。三项合计五百零五元,在家六口人,平均每人收入八十多元。自留地还收了八十斤小麦和一千斤饲料。什邡县集体分配的社员收入去年是一百○六元,这位公社党委书记的家庭副业差不多赶上了全县社员的平均收入。老王说,“实际上超过了,因为没有把现在圈里的两口架子猪,两口仔猪,一口母猪计算在内,他们也值三百多元了。”
两个人利用劳动间隙时间,养鸡养猪就收入七八百元,如果每个家庭都象老王家一样,在全生产队、在全公社、在全国(除回民地区和家庭)将创造多么大的财富呢?
现在,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的种种禁令比过去少多了,所以这两年社员的家庭副业才有了些发展。可是,妨碍社员家庭副业发展的,还有种种禁令。
自留地只能种饲料,不能种粮食,更不能种经济作物,理由是怕同集体争肥料、争劳力。
养鸡鸭鹅不许超过几只,不许养母猪,不许养牛、羊,也不许养蜜蜂……理由是这些东西一多,收入就多,收入多了,就是“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就是资本主义。
手工业可以搞点,但不能多,更不能搞大一点的农具、家具等,因为这些东西一件的价值就容易超过五元,等等。
处理得不好,家庭副业和集体生产的确有点矛盾。什么事情没有矛盾呢?问题在于怎么处理这些矛盾。什邡就有这样一个公社,为了鼓励社员向集体多投肥、投好肥,减少自留地同集体争肥的现象,生产队一方面合理制定了投肥报酬标准,坚持按质论价;一方面以同样的价格卖给社员一些化肥,结果双方都高兴。队上的优质有机肥料多了,作物长得好;社员的自留地庄稼用些化肥,长得更壮了,两家都得到好处。至于争劳力的矛盾,自从实行按劳分配,改进经营管理,实行责任制、三定一奖等等办法以来,劳动工效提高了一倍,甚至更多,劳动力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我们还没有全面展开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前,随着政策的落实,机械化的发展,劳动力还会更多起来。我们到过的这些地方,都是人比较多地比较少的地方,除抢插抢种那几天,平时劳力都过剩。因为没有那么多活路,很多地方生产队不得不实行“控制派工”,就是有计划地让社员轮流出工参加集体生产,以示公平和照顾。有多余的劳动力,你不放手让他发展家庭副业,不等于提倡浪费么?
其实,某些干部脑袋里装的还是怕农民富的思想。
“富则修”、“钱多就是资本主义”。这是林彪、“四人帮”的混账逻辑,报纸上书刊上已经批判的很多了,至今脑袋里还有余毒的同志应该好好清一清,把余毒洗刷干净,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报记者 田流 刘宗棠 张平力(未完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