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血泪洒京都,正气冲天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9
第3版()
专栏:

血泪洒京都,正气冲天裂
宫达非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八日,使馆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刚结束,我即奉命由非洲返国述职。
往年回国,老同志们相见,总是欣喜地问些别后之情,闲话天南海北。然而这次彼此相见,都有一种难言的痛苦,心里如同压着千斤重石。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了,毛主席又年高病重,一小撮政治扒手,正加紧篡党夺权,党和国家命运,已处于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人们好象在等待着什么,又在准备着什么。啊!暴风雨到来前的一种可怕的沉默!
恰在此时,又刮起了一阵反击“右倾翻案风”。“学习”、“斗争”、“反击”……撒谎和歪曲,简直令人不能忍受。怒火冲天又不敢言语,放声痛哭又怕人听见。海外万里归来,祖国迎接我的竟是这样一个严酷的气氛。
三月将尽,数日程应该返职了。我和我全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盼望清明节早些来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献上一束白花,表达我们全家对周总理真诚的哀念。
孩子们消息灵通,三月二十九日那天就向我报告:天安门前纪念碑前已有不少花圈了。全家人心情振奋。于是,从四月一日起,我们全家每天都到天安门广场去。
天安门广场真是人如潮,花如海。庄严地宣誓,沉痛地朗诵祭文,激昂慷慨的演说声,彼伏此起。人们的心被相同的爱和憎紧密联在一起。民族的良心,革命的正气,激荡在首都空际,震撼着祖国四方。啊!我们的人民,是有政治觉悟的人民!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那沉郁的心情顿觉开朗。
孩子们每天很晚才从天安门广场回来。他们把抄来的诗文互相转抄、朗读,交谈广场见闻;进而议谈党和国家大事,每每直至夜深。
这时,又传来上面的通知,清明是鬼节,要破“四旧”,不准去天安门,不准送花圈,不准……。违令者将查处。象对待不准开追悼会、不准戴黑纱的命令一样,人们根本不予理睬。
我们全家人议定,还是要在四日清明这天,把悼念总理的花束送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四日早晨,我和老伴带领着四个孩子,穿过王府井和长安街,随着人流进入了广场,来到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把花束和悼诗放置于碑石的脚下,诗文是:古今一总理,功德盖中华。丰碑立何处,神州八亿家。哀思凝白云,敬爱结天涯。英烈永不息,日月齐光华。虽然这花束、这诗,犹如沧海一粟,但无论如何,它表示了我们全家的心意,我们的心灵感到些许安慰。我们站在这小花束的前面,想静默片刻,但滚滚人流,一下子就把我们全家卷走,与广大群众溶合一起了。
四日深夜,三儿匆忙从广场返家,说在纪念碑的西南角,贴出了一张小字报,揭露江青五大罪状。显然,战斗已经白刃相接了。一家人议论的结论是:五日可能出事,他们可能要下毒手了。
我已预定了六日出国的飞机票。同孩子们临别之前,照例要叮咛几句。但这次出国,真是放心不下。“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斗争,五号晚上的血腥镇压,孩子们都亲身经历了。在这样严峻的时刻离家出国,家里难保不会出事。商量的结果,决定老伴留下照顾孩子们,我一个人按期出国返任。
七日,抵巴黎,当晚收听北京广播。清明节首都百万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活动,竟被说成是“反革命政治事件”,这真是弥天大谎,千古奇冤。这不仅是对首都百万群众、而且也是对全国人民意愿的莫大蹂躏和侮辱。听到这样的广播,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在巴黎的几天,我和同行的陈辛仁大使和我驻法大使曾涛同志,经日常谈,深感国事严重。但是一想到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壮怀激烈的情景,我们坚信,即使骗子们上台,其命运必定不会长久的!
十日,离巴黎继续南飞,到达了我驻节的国家。离祖国愈行愈远,惦念国事的心情却愈远愈重!
半月后,接到老伴来信,告知四个孩子都受到审查。幸好三个孩子所在单位审查并不认真,他们抄录、油印的诗文,未被发现。只有大儿因骂过王洪文,又数次去天安门,情节严重,正对他进行“内查外调”。我当然挂念不已,但心情坦然,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当的,我们是无罪的。
我住所门前,面对着一条大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长流西下,日夜不息。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望着奔腾的波涛,回想着我在天安门广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思考着震动中外的所谓“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我曾经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我当时的心思:
万里祖国心,长记清明节,
血泪洒京都,正气冲天裂。
民心不可侮,众志不可遏。
战者八亿人,妖鬼数几个。
谁辨忠与奸,谁识清与浊。
我欲问青天,天意高难测。
难作回首望,云天两隔绝。
屏息听惊雷,仰盼东方白。
丙辰清明,已过去两年多了。去年夏天,我奉调回国,天安门广场事件奇冤终于昭雪,历史终于恢复它原来的面目。虽然这是意料中的事,但是我仍禁不住满心欢悦。
人民既已觉醒,历史必然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