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毡包前的祭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19
第3版()
专栏:

毡包前的祭礼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总工会 尹绍林
座落在乌兰察布草原红娘山下的呼和乌素浩特,沉浸在一片静穆的灯火里。浩特前面横贯草原的塔布河,坚冰寒光,但是,能听到冰层下淙淙的流水声。
牧民们在毡包里,把牛粪火炉烧得旺旺的,把马奶酒煮得香香的,盛在花边瓷碗里,敬献在披着雪白哈达的周总理遗像下,然后全家跪坐在像前,默默地望着总理那慈祥、刚毅、亲切、微笑的面容。望着,望着,眼泪晶莹,直到深夜……
党支部书记格丽格玛阿妈,这几天心上象压了一块石头,沉沉的,冷冷的。她整夜整夜望着总理的像睡不着,说不出的痛苦啃咬着她。她撕下一张日历,坐在灯下。明天就是四月五日,周总理离开我们快三个月了。前两天,肖静——原北京知识青年,在呼和乌素插队时,住在阿妈毡包里,和阿妈相依为命。现在虽然已经到旗文化馆工作了,但常来常往,象阿妈的亲女儿一样——来看望阿妈时,将总理逝世时新华社发出的一套照片送给阿妈,说上边叫文化馆把总理的照片从橱窗里取下来,另外布置大批判专栏。还对着阿妈的耳朵说:“我爸爸从北京来信说,快到清明节了,北京人民不断往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送花圈。市委通知说清明节是鬼节,是‘四旧’,不让大家送,大家偏送。天安门的花圈都堆成山了。”阿妈听到这里,从箱子里把珍藏的总理的照片取出来,戴上老花镜,深情地看着,看着。霎时间,周总理为包钢剪彩时和她握手的情景又闪现在眼前……
阿妈的老伴儿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只有一个儿子巴特儿,是包钢第一代蒙古族炼钢工人,媳妇斯琴高娃是化验员。那时候,阿妈住在儿子家照看孙子。总理给包钢剪彩那天,阿妈一早起来,穿上节日的盛装,扎上围腰,戴上彩巾,跑到现场去看望总理。人多极了,阿妈站在前排,踮着脚,目不转睛地等呀,望呀。“总理来了,总理来了!”人群欢呼跳跃。阿妈压抑不住激动,一下子跑出行列。总理看出阿妈的心思,伸出手来和她紧紧握着。一股热流涌遍阿妈全身,热泪泉水般流了出来……
想到这儿,阿妈自言自语地说:“总理在我们心上,谁也摘不掉!我们蒙古族风俗习惯,不过清明节。他们要破旧,我偏兴‘旧’。今年,我们蒙古族人民破例要过个清明节。”说着,放下总理的像,又打开另一个箱子,取出当劳动模范时奖给她的一匹白绸子、一匹黑缎子和平时买下的黑丝线、黑丝绒花边,把总理的像一张一张放在缎子上,用丝绒花边压上边,然后纫上针,一线线,一针针地缝啊,缝啊,缝进了她的心血和思念,缝进了她的仇恨和愤怒……
第二天早晨,当血红的太阳刚从草原边际出现,阿妈把绷在黑缎上的总理的照片,围着毡包挂起来,又把用白绸子做的那条特大的哈达,挂披在照片的上头,布置了一个别致的灵堂。还把连夜赶做的白绸花和剪的黑缎带抱出来,分给浩特里的牧民。牧民们把白绸花戴在胸前、马头上,把黑缎带戴在臂膊上,羊劲上;牵着马,赶上羊,来到阿妈毡包前。
晨雾散去,太阳升得高高的了。阿妈的毡包周围,站满了牧民,人们悲痛地看着总理的照片。不一会,阿妈从包内搬出电唱机,放在包门前一个高高的凳子上,放出了哀乐。在哀乐声中,牧民们向总理的遗像默哀……
牧民,牧民身旁的马匹、羊群、白花、黑缎带,围着阿妈的毡包,组成了草原上亘古未有的大花环,花环的中央,是总理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光辉照片。
呵,总理没有离开草原,总理永远活在牧民的心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