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反对“开大锅饭”、“吃大锅饭”——上海经济战线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20
第2版()
专栏:

反对“开大锅饭”、“吃大锅饭”
——上海经济战线采访札记
我们在上海市经济战线采访,所见所闻,深切地感到,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克服和改变那种“开大锅饭”、“吃大锅饭”的思想和做法。
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国家、集体保障全体人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这本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在国营经济中,有的同志却产生了这样的错误思想,即认为:饭是大家的,就应当让大家吃,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靠国家包。他们不讲经济核算,不计经济效果,结果,造成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节约浪费、盈利亏损,通通一样开大锅饭,一样吃大锅饭的现象。这样实际上起到了鼓励懒汉,保护落后的作用。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大锅饭就会吃空、吃完、吃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吃垮。
反对“开大锅饭”和“吃大锅饭”,目的是促进经济部门讲究经济核算、经济效率、经济效果和经济责任,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增强领导干部和职工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迅速地发展生产力。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选择一些典型事例进行连续报道。
——新华社记者
由国家包干不是好办法
反对“开大锅饭”、“吃大锅饭”组稿之一
最近,我们在上海七宝酒厂采访,看到这个厂浪费粮食惊人。这个厂所用的主要原料粮食,由国家包下来,工厂要多少就给多少。这种包下来的做法,实际上是鼓励企业捧着社会主义的铁饭碗吃大锅饭,成了落后企业的“保护伞”。
上海七宝酒厂以生产“七宝大曲”闻名。这个三百多人的小厂,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的十一个年头里,总共少出了几百万斤酒,浪费粮食一千四百多万斤。按照现在的消费水平计算,这些粮食足可供全厂职工吃上将近一百年。
厂里的会计员向我们说明,造成严重浪费的原因,是出酒率太低。以一九七八年八月份为例,这个厂的出酒率平均每天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点六七,其中优质酒的出酒率更低,只有百分之十八点二。而上海其他一些原料条件相同的酒厂,出酒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六。换句话说,用同样数量的粮食,上海七宝酒厂起码少出了三分之一的“七宝大曲”。
会计员说,一九六五、一九六六两年中,这个厂的生产条件不如现在好,而“七宝大曲”的出酒率却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样生产一斤酒,耗用的粮食比现在少三分之一。
由于出酒率低,浪费惊人,这十一年中,厂里曲酒产量虽然年年增加,而利润却逐年减少。一九七六年与一九六六年相比,产量从七十万斤提高到三百三十四万斤,增长了三倍半;企业利润反而从三十五万元减少到三万多元,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如按一九七六年曲酒产量平均计算,每斤酒只有一分钱的利润,几乎只能保本。
到一九七七年,上海大批工厂的产品转亏为盈,而这个厂的曲酒反而由盈变亏,第一次亏损了一万元左右。一九七八年夏天,眼看成千上万斤粮食变成喂猪的酒糟,工人们忍无可忍,写信给报社揭发了这种犯罪行为。他们愤怒地责问工厂领导:上海七宝酒厂的主要产品,到底是“七宝大曲”,还是喂猪的酒糟?
为什么上海七宝酒厂如此长期大量地浪费粮食呢?进驻这个厂的工作组组长卢亮逵给我们作了分析。他说,除了受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影响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上海市糖业烟酒公司只要“七宝大曲”供应市场不脱销,工厂要多少粮食都如数照给,所以七宝酒厂也就不必讲究经营管理了。然而,更为荒唐的是,常来七宝酒厂白喝酒、白拿酒的公司那个原头头居然把这个厂作为“先进典型”,编造一套所谓抓革命、促生产的“先进经验”,进行吹嘘介绍。
现在,上海七宝酒厂的问题揭开了。工厂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原来的那两个头头已被解职。企业管理作了整顿。尽管为时不过短短三、四个月,出酒率已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去年十一月份增长到百分之五十一以上,创造了建厂以来出酒率的最高纪录,超过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这一个月内,全厂节约了十三万五千斤粮食,获得了四万多元利润。
厂里新的领导干部回顾过去的教训时认为,为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一定要坚决改变这种对原料于取于求的作法,贯彻落实关于物资择优供应的原则。对酒厂来说,出酒率高,就可以多给原料。出酒率低,大量浪费粮食,就必须在原料等方面进行控制,限期改进。过期不改进,就停产整顿,决不让落后企业钻空子,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腿。
新华社记者 谢建琼 周永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