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农村工作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21
第2版()
专栏:

农村工作杂谈
多种经营
发展多种经营好,这已经是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的共同认识了。这两年也发展了一些,还出了不少发展多种经营好的先进单位。可是,从充分运用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很多地方很多单位远远没有把自己的有利条件运用起来;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要求和需要来看,那就差得更远了。
阻碍多种经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没有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一是有关多种经营的政策有问题。因此,农村人民公社不能做到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不能在粮、棉、油、麻、茶、丝、糖、烟、菜、果、药、杂十二个字上全面发展。
县、社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省、地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国家也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而且生产队自主权能不能被尊重,关键在国家是不是尊重了生产队的自主权。
现在,国家对生产队管得太宽,卡得太死。比如前面说过的生产计划就是个例证:种植面积层层往下分,生产指标层层往下套,技术措施到处一个样,生产队还有什么自主权?有人会说,这是地方上搞的呀!表面看来是地方上搞的,但来源还是在上面。收购什么,不收购什么,收购多少,价格如何,等等,都是国家定的,这些难道不影响地方上订计划吗?不但影响,而且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还有,国家提倡什么,表扬什么,也影响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多年来,我们不是对粮食另眼看待吗?这个社粮食上纲要了,那个社粮食过黄河、跨长江了;至于千斤县千斤省,不涌现则已,一有就表扬,就定为先进单位。不是说不应该表扬、奖励这些粮食生产的先进地区和单位,而是不该把粮食和多种经营两样相待,有厚有薄——当然,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成不分主次轻重。什邡县前几年就发生了在播种面积上挤经济作物,在资金、肥料、劳力上亏待多种经营的现象。问他们为什么?县委书记说,“四人帮”大搞形而上学,我们脑子里缺少辩证法,受了些影响,主要的还是因为别的东西象烟叶、林业、果树等等,即便上去了也“榜上无名”,成不了先进县,我们就狠抓粮食,挤了多种经营。结论是,要做到真正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光一般号召不行,光要下边尊重也不行,必须国家改变上述的那些作法。这样,生产队才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一切有利条件,真正作到因地制宜,地尽其利,人尽其力。
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特别是有关经济作物、多种经营的政策,需要研究,尤其对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产品的收购政策、价格政策,需要认真解决。四川省的阿坝地区,是一个盛产药材的天然宝库,珍贵的虫草、贝母以及天麻、党参和稀有的麝香等等,应有尽有,而且产量很大。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这些药材采集起来出口,每年能换回几亿斤粮食。可我们也要这里粮食自给,为了解决全区每年需要的几千万斤粮食,把绝大部分劳力用在开荒搞粮食生产上去了,没有时间和劳力采集药材、培植药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粮食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药材也丢了,为了几千万斤粮食扔掉了几亿斤粮食。对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产品的收购价格,就更成问题了。药材有些不够工夫钱,有些比柴草还便宜;卖甘蔗不如榨过糖的甘蔗渣值钱,甚至不如烧柴值钱;什邡山上野生漆树不少,割一天漆卖给国家,得的钱还不如全县今年社员的平均劳动日值高……这一切,怎么能促进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呢?
也要附带说一下,五业并举、十二个字全面发展是指全国说的,一个生产队、一个公社、一个县、甚至一个专区不能都五业并举,不能十二个字都全面发展,可以发展一业、二业,可以发展二个字、三个字、五个字,一切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嘛。如果不看条件,都要五业并举,十二个字俱全,那就不是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而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的作法了。
主权归属
每个县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办好几个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企业,对加速全县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广汉县的事实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
广汉在成都西北面,大部是平原,在东西、南北各四十来里的县境里,有九条河横穿而过。以前,因为没有水泥,不能搞永久性的工程,只好年年冬春修堤加固,少时用一百万个工,多时达到二百万,就看头年洪水冲刷的程度了。因为修河用去了大量的劳动力,用在其它生产上的人手就大大减少了,积肥、小春作物管理等等都受影响,所以农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比如粮食亩产七八百斤以后就再也上不去了。一九七○年,在北方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启发下,决心办几个本县有原料,农业急需的小工厂,于是办了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和小煤窑。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水泥年产四万吨,化肥年产一万五千吨,煤完全能满足农村生活用煤和社队企业用了。这一下,支援农业的力量大大加强了。一九七○年,支农经费才有十五万五千元,还都是上级拨款,去年光是县里的机动财力就支援了农业三十七万四千元,化肥的使用量从一九七○年的每亩二十多斤增加到去年的六十多斤,用自己的水泥修了四万多个沼气池,八十多公里的永久性河堤,做饭取暖都用自己产的煤,大部秸秆还了田。凡此种种,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亩产已达一千三、四百斤,油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去年社员口粮平均六百斤,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八,每人平均收入现金一百元,比前年增加十三元五角。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迅速提高了,全县已拥有动力五万多马力,各种机械一万八千多台(件)。
如何扶持县里的工业和社队工业发展,看来是个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大问题。可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作了一些不利于县营地方工业和社队工业的发展,也就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事,逐级上收地方企业和社队企业就是一条。县里、社里辛辛苦苦地建立起了一个工厂,产品质量好,有销路,有相当盈利,于是收归专区、收归县经营,还美其名曰“收上来,提高了社会主义程度,可向国家作更多贡献”。社会主义程度高低是什么决定的?是由上级和下级隶属关系决定的,还是由人数多少决定的?上级机关经营的工厂就是高社会主义大社会主义,下一级经营的就是低社会主义小社会主义吗?什邡县就有这么一件事:这个县有个烟厂,生产长城牌雪茄,行销香港,很受欢迎;它生产的工字牌雪茄烟也深受国内工农喜爱,每年可盈利一千多万元,专区看着不错,收归专区经营了。县对公社、专区对县、省对专区、国家对地方都有这类事情。还有更妙的事哩!收上去了,经过一段时间,或者因为销路起了变化,或者因为自己经营不善,盈利企业变成了亏损企业,便又把它退回原主。总之是无论上收或下放,下级都得遵照执行,这叫作“下级服从上级”,“小局服从大局”。其实,这是下级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现在,这类的事不再发生了。可是,为了加速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这样作了的事,不应该退赔,不应该有错必纠吗?
本报记者田流 刘宗棠 张平力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