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赞日本歌舞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21
第3版()
专栏:

赞日本歌舞伎
中国戏剧家协会 刘厚生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第一个日本文艺团体——日本歌舞伎访华使节团到我国来演出。这是拥有日本最优秀的老一代歌舞伎表演艺术家的大型歌舞伎剧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对我们并不陌生。据梅兰芳同志过去说过,早在一九一九年和一九二三年他两次去日本演出京剧时,就已同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家们有过亲切的接触了。一九二三年也有歌舞伎的艺术家到中国来过。这样,我们的友好交往历史应该在半个世纪以上了。一九五五年以松尾国三为团长、以知名演员市川猿之助为座长的日本歌舞伎剧团到中国演出《劝进帐》《口吃的又平》《双蝶道成寺》等歌舞伎优秀传统剧目,把歌舞伎艺术第一次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一九六○年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知名演员河原崎长十郎为首的歌舞伎剧团,又到中国演出了《劝进帐》《鸣神》《俊宽》等精采节目,使我们进一步领略了歌舞伎艺术的丰富。我看过这两次演出的所有剧目。这些剧目所显示的强烈民族性、歌舞伎艺术体系的完整性使我震惊。歌舞伎同中国戏曲在许多方面的相近也使我感到莫大兴趣。我们许多戏剧工作者都成为歌舞伎的爱好者了。但是,一晃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未能再有欣赏的机会。“四人帮”连自己民族的古典戏曲都一棍子打死,哪里还会欢迎日本的歌舞伎再来演出。我们只有望洋兴叹!现在,在中日之间的友好金桥建立之后,日本歌舞伎访华使节团的光临,使我们渴望已久的心情得到了满足,使中国戏剧工作者又得到观摩学习的良机,这确实是“不亦乐乎!”
日本歌舞伎在一六○○年前后形成,到现在将近四百年了。同中国古典戏曲相比,较之昆曲年轻,较之京剧则年长不少。可贵的是,这真正是兄弟民族的兄弟剧种。亚洲许多国家各有自己的民族戏剧,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各有特色的珍品。而在亚洲各民族戏剧中,中国戏曲(可以京剧为代表)和日本歌舞伎又可以说是艺术上更完美、各有突出的民族色彩、而且彼此最有相近特征的两兄弟。这是很有意思的艺术现象。
例如:在角色分类上,京剧有生旦净丑等行当,歌舞伎也有立役、女形、荒事(大体相当于生、旦、净)等等类似的分类,也同京剧一样在大类之中还有许多细类。在语言手段上歌舞伎是演员只白不唱,另有伴唱人员伴唱,唱的内容有时是第三者的口气,这同我国高腔系统的戏相近,但总是有白有唱,唱白相间,同中国戏曲一样,而同欧洲歌剧从头唱到底者异趣。在动作上京剧同歌舞伎都是有做(做工)、有打(武打)、有舞,都是夸张而具有程式规格。在化装上京剧同歌舞伎都有类型、有意味相近的脸谱。另外如乐队坐席,歌舞伎基本上在舞台后部当中,京剧早期也是如此。甚至歌舞伎同早期京剧一样,都有非剧中人的服务人员在演出过程中进入场景内为演员服务,京剧叫“检场”,歌舞伎叫“黑衣”,等等。当然,两个剧种不同之处还是很多也很大的。但作为两个国家的两种民族戏剧而有这么多容颜上的相似,这在世界剧坛上是极为罕见的。在欧美各国,对歌舞伎可能感到十分新奇,感到艺术上距离遥远;但对于创造了高腔、昆曲、京剧的中国来说,我们之间,就象是亲戚相见一样,初次陌生,越看越亲近,越谈越了解。
这次日本歌舞伎访华使节团演出的一个剧目是《忠臣藏》,这是歌舞伎的重要传统剧目。剧本是十八世纪中叶创作的,实际上取材于日本元禄十四年(一七○一年)德川幕府时期赤穗城主浅野长矩因刀击另一诸侯,被判剖腹自杀;其家臣大石良雄等四十七人设计复仇,然后全体自首,同日自裁的真实事件。这是日本很著名的一桩史事,虽有“食君禄,报君恩”,“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思想,但也体现了日本人民为了一件不平之事坚持斗争到底,斧钺在前而义无反顾,以死相争的精神。我国清末大诗人黄遵宪曾作《赤穗四十七义士歌》,歌颂其“四十七士性命同日休,一时惊叹争歌讴,观者、拜者、吊者、贺者万花绕塚每日香烟浮……”的情景。《忠臣藏》作者为了避免当时政府的干涉,把故事改为更早的室町幕府时期,借用了历史小说里的人名,又加以虚构而成。这是一部连台本戏,这次演的只是第一到第四段,主要情节是诸侯间发生纠葛,判官盐冶被恶侯高师直羞辱,拔刀决斗,因在将军府重地,拔刀有罪,被判剖腹自尽,死前将剖腹刀交给家臣大星由良之助,要他报仇。这段故事,同我国京剧《逼上梁山》中林冲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林冲持刀误入白虎节堂的情节颇有相近之处。封建统治的骄横跋扈,中外都是一样,是容易理解的。
剧中的主要角色恶侯高师直由尾上松绿先生扮演,他的对手盐冶判官由尾上辰之助先生扮演(他们是父子同台,歌舞伎世家,可称佳话),另一诸侯桃井若狭之助由市村羽左卫门先生扮演,盐冶之妻颜世由市川门之助先生扮演,使者药师寺由河原崎权十郎先生扮演,将军之弟足利直义由坂东蓑助先生扮演。他们都是日本歌舞伎当今的知名演员。由于语言不通,对他们的表演我不能说三道四,但尾上松绿在整个戏中表演的分量是可以感觉到的。他把权豪势要的诸侯高师直的骄横、好色和贪婪演得淋漓尽致,不用多少语言就足以引起观众憎恶之情。在末场,他又扮演了另一角色,即盐冶家臣大星由良之助,是个正面角色,精神状态同高师直完全相反,演来很沉着老练,作为闭幕角色,很能压得住台。整个戏的排场很有气势,但在盐冶判官剖腹等场又很细致深切。这个戏很能体现日本的民族性格,可惜的是没有能够欣赏到戏的写复仇的后半部。我想象盐冶判官的家臣大星由良之助等四十七义士在鹅毛大雪之夜杀死高师直,报仇雪恨的情景,我相信是会有林冲风雪山神庙和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悲愤和豪迈的气概的。
另一剧目《镜狮子》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样式。如果说《忠臣藏》近于我们的历史大戏。《镜狮子》则略同于民间歌舞小戏,而在狮子精舞蹈的时候,据梅兰芳同志生前一篇文章中说:“我特别记得歌舞伎有一出戏里扮演狮子的角色和我们过去的名演员俞振庭扮金钱豹的风格绝似”,我想指的大约就是《镜狮子》。这出戏故事性不强,主要是一连串的舞蹈,有少女的优美舞蹈,有小蝴蝶精的活泼童舞,也有狮子精的气势豪放的武舞。据日本朋友介绍,传说中这个狮子是生活在我国五台山的石桥附近,那里是一个终年盛开牡丹花,并有蝴蝶翩翩飞舞的地方。如此说来,这个戏更是我们的近亲了!
《镜狮子》的主要演员是尾上梅幸先生。另外还有演家老的泽村昌之助,演老妈子的尾上菊藏,演蝴蝶精的市村万次郎和市川小米等先生。尾上梅幸同尾上松绿一样,都是六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了,但他先演轻盈的少女丫环弥生,后演勾脸的威武狮子精,演得各有特色。特别是狮子精头上披着长约二米的白色长毛,长时间用各种姿态不停地甩动,舞姿多变,较中国戏曲中的甩发还要难上十倍。以六十多岁高龄演出动作如此强烈的舞剧,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可能的,实在可说是叹为观止了。
这次日本歌舞伎访华使节团虽然只演出两个剧目,可是选得十分恰当,十分精采,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但我认为,演什么剧目还是第二位的事,更重要的,是歌舞伎团作为日本人民的文化使节来到中国这件事本身。也就是说,不论演什么剧目,我们都能领会到日本一亿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