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让“地下演员”走上台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23
第4版()
专栏:采访札记

让“地下演员”走上台来
新华社记者 郭玲春
当演员的,都盼望在舞台上一显身手,有谁愿意搞地下演出?不久前,记者恰恰遇到一批没有演员“执照”的人,身怀技艺,无处施展,他们自发组织的演出又被视为“非法”,便苦笑着称自己为“地下演员”了。
提起这些“地下演员”的名字,上海观众十分熟悉。比如越剧唱腔别具一格的戚雅仙、毕春芳,沪剧界前辈王雅琴、杨飞飞,演出过甬剧《半把剪刀》的徐凤仙,京剧武生王少楼等等。一九六八年,张春桥一纸命令,解散了上海所有自负盈亏的区、县剧团,演员们忍痛离开了患难与共的舞台。如今,文艺舞台去旧布新,艺人们也动心了。沪剧界几位演员耐不住,先挑起了一面旗。他们的名字颇有吸引力,各厂矿、公社纷纷邀请,区俱乐部还组织专场演出。这下,名声在外,原本无人问津的演员就有人过问了。有一个区宣传部长动员某演员不要参加“非法”演出,说:“你是共产党员,要遵守纪律”;市里管辖的各个剧场拒绝借给“无名剧团”,已发出的门票如数收回。主办演出的人无可奈何,因为这是“市里下达的通知”,他们也爱莫能助。
演员们灰心了。而他们背后,还有一大批同行在翘首观望。眼看着受“四人帮”迫害的艺人平反了,归队了,他们呼吁:党的政策什么时候落实到我们身上?
切莫小看了这股力量。在上海,解散的区县一级剧团有四十多个,包括十三个剧种的演员两千余人。这些年,毕春芳到了豆制品工场,杨飞飞在木器厂敲铁钉,老沪剧演员汪秀英学着锁扣眼,挺有名气的评弹演员蒋云仙去食品店包糖。绝没有人嫌弃这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种,但是演员们半途出家,他们自小练就的一技之长被弃之一旁。在全国,象这样被迫改行、下放的演员和民间艺人有十几万,文化生活十分干渴的群众却看不到更多有特色的地方戏,这岂不是一种人力资源上的浪费?翻开上海的报纸,各个剧种往往“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袁雪芬演祥林嫂,上海人争相观看,连演几个月,只有几万人、十几万人一睹为快。如果自成流派的戚雅仙和其他人都登台,既满足了人民的需求,又促使不同品种、风格各异的“花”竞相争艳,必定会出现文艺更加繁荣的局面。
让“地下演员”重返舞台,比他们在车间、商店里创造的物质财富要多得多。而一些剧场空关着,每月损失上万,这笔经济帐也不能不算。过去,自负盈亏的剧团年年盈利。上海新华京剧团、合作越剧团,乃至人数不多的一个星火评弹团,到一九六六年,除自给外,都盈余十万多元。据说,福建地方有一个做木偶的艺人,前些年去当铁匠了,他打铁总不成器,最近重操旧业,制作的木偶供出口,国外定货已到了二○○○年。有潜力而不去开掘,岂不是一种财力上的浪费?
要恢复剧团,会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但正如演员们说的,关乎到落实政策的大事总要一桩桩去做,头绪繁多,更要快刀斩乱麻!上海黄浦区委先行一步,已恢复成立沪剧、评弹、魔术团。庆贺新年时,一些演员被邀请,在人民广场和阔别多年的观众见了面。
让埋在土里的珠子闪光。四个现代化需要人尽其才,让更多的“地下演员”回到舞台上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