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干部工作中的漏洞和弊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27
第6版()
专栏:

干部工作中的漏洞和弊病
我们这些做干部工作的同志,总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工作做好,力争少出漏洞。但往往事与愿违。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过去从业务上想得多,没从制度上考虑。最近大家把问题一摆,觉得当前的干部制度有三大弊病。
第一是形式主义。我们具体负责管理地区直属机关副科级以上和县社班子干部的工作,共两三千名。呈报、考察、审批一个干部,要由县委组织部起呈,提交县委讨论,再经地委组织部转办,提交地委讨论。十几个县呈报干部,一批接一批,管干部的人把很大精力用在填写呈报、印花名册、登载履历、记录表现等这些事务上,除了对少数县级干部约略了解外,其余干部基本上只记了个姓名,有时连人名也记不清楚。但事情又不能不办,就出现了两靠:一靠下级组织部门汇报;二靠呈报表。下边怎么介绍,我们就怎么汇报;纸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介绍。经过一番手续,再端到地委常委去讨论。这已经是四、五手材料了。领导同志除了对其中个别接触过的人有直感外,绝大多数靠组织部门的介绍。有时甚至只念一下名单,弄得常委们左右为难。同意吧,说不出充分理由;否决吧,又提不出根据,结果只好投“信任票”。这哪里是“任人”,不过是“任名”,更谈不到知人善任了。为何不把权交给那些最熟悉这些干部情况的单位去管呢?
第二是“机会”主义,按照一时一事的表现选用干部。这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往往凭一张大字报,一次发言,一次汇报,一件事情的处理,就提拔,就重用,这叫一俊遮百丑。前些年流传“德、才、机”的说法。就是说,有才能、品质好还不行,还必须赶得上机会。另一种情况,是领导一句话就当令箭。常有领导直接提名提拔干部的情况。这里,不排斥领导根据自己的考察了解提出意见;但确实也有不少是单凭个人一时的好感而提名的。为什么有些人宣扬“跟人不跟线”呢?为什么在干部队伍中吹拍风那么浓呢?为什么请客送礼风那么难煞呢?就因为提拔干部常常是领导同志个人说了算。群众又说,干部非具备“德、才、根”不行。“德、才”是参考条件,“根”才是决定因素,没有“根子”就重用不了。
第三是神秘主义,也可叫“关门主义”。干部管理工作固然有一定组织机密,但不应当搞神秘主义。考核了解干部,过去多半不是公开地进行,只接触上层,不深入下层;只征询干部意见,不听取群众意见。考察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加上提拔时,上头提名,少数人划框子,使得不少基层干部的提拔没有群众基础,群众不拥护,有的干部甚至不如群众。地直机关部、办、局所属科级干部的任用,更是领导与群众相分离,完全是背对背地进行。顺情说好话的上去了,请客送礼的重用了,惯于当领导耳目、打小报告的提拔了。命令一下,名单一发,群众目瞪口呆,心灰意冷,摇头嗤鼻,哪里还有什么积极性? 薛 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