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1
第5版()
专栏:

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柳青 遗作
编者按:这是作家柳青同志生前所写的一份建议。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本报发表《关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问题》一文以后,柳青同志的女儿刘可风同志把这份建议送给了报社。经送有关单位和科研部门征求意见,他们都认为一个作家这样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认真研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很值得学习的。他的意见是否完全可行,可以讨论研究。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又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对于调查研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从实际出发来制订各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计划和步骤,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观点。
根据这两个观点观察分析问题,陕北地区是不宜于着重发展农业生产的。
首先是干旱,当地群众叫做“十年九旱”。
我国北方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的各省区,其间大多有山脉横隔。在河北省是燕山,在山西省是恒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贺兰山,在甘肃省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只有陕北地区没有隔山,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漠相连,成为一个气候区。陕北地区南部的黄龙山和晋西的吕梁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洋气候对陕北地区的影响,加重了干旱的因素,因而常常在河北和山西下雨的时间,在陕北仅仅是阴天而已。
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漠在内蒙古自治区里也是雨量最少的,全年只有二百七十三毫米,仅仅是辽宁省昭乌达盟的一半,而且这点雨量还集中在七、八月间,即陕北群众所说的“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就是说大部分是暴雨(即雷雨)。这个自然条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看不出有人为的办法可能改变。
修水平梯田和沟谷筑坝,可以防止七、八月间的那几场暴雨的水土流失,对提高产量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增加雨量,就是说不能改变其它月份干旱的根本局面。梯田在受旱时同样收获很小,甚至没有收获;沟谷坝地稍好一些,但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太小。
水利受到水源的限制。绝大多数生产队即使要用机械给梯田和坝地送水,也找不到水源。由于洪水的浑浊度大和地势的错综复杂,蓄水的实际可能性很小。
机械受到地形零碎的限制。在兴修的梯田和坝地,即使某种程度的机械化可以做到,而干旱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大量的劳力和生产投资不能收回生产成本,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一个命脉,一个出路,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至于高寒、无霜期短,只能种生长期不长的粗粮作物,春季风多,禾苗被风摇得很难生长,冬小麦常常连籽种也收不回,这些还不是主要问题。
我提出上述种种问题,并不是为了给我亲爱的几百万同乡泄气,而是为了研究适合陕北地理条件的经济建设方针和计划。
我们祖国广阔而且富饶。大自然给了我们东北的大豆高粱产区,北方和中原的棉麦产区,南方的水稻产区,内蒙古和新疆的畜牧区,等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一盘棋”,最适于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建设。
在西欧和北美,按照经济地理条件,有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和加龙河下游的葡萄产区,有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苹果产区。在我国,有渤海沿岸的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辽西的苹果产区。
陕北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是天然的理想的苹果产区。
——首先苹果不怕旱,靠土壤中大地的潮湿度就可生长。幼苗根部太浅太小,如遇大旱,需要浇水,及至树苗稍大,根部延伸至生土层,就不需要浇水了。
——陕北冬季有零下二十度的严寒,许多虫卵不能过冬,暖季果树基本不需要农药,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连胶东、辽东和辽西的苹果产区都做不到。
——陕北丘陵地带坡地的斜度,最适于苹果树生长,因为便于通风透光。地形零碎不利于机耕,而生长果树,则可以避免枝叶拥挤现象。为了施肥便利,在果树苗移植时即挖鱼鳞坑,随着根部发展,鱼鳞坑逐渐地加大,终于坑坑连接,形同梯田,也起水土保持作用。
(按: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同志在此处补充说:“还有一条,陕北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而且果皮色泽好看。沟壑坡度大,可修反坡梯田,广种紫穗槐,既可保持水土,又可用作饲料、肥料,编筐编笼,一举多得。”)
上述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是其它国家和其它地区无法达到的。即使我国现有的苹果产区,也不如陕北地区理想。全部坡地培育成林以后,陕北地区将成为我国的先进经济区——园艺基地,并成为世界著名的苹果园之一。由于疏果、剪枝、收获和包装,主要依靠人力,其它地区可有计划地向陕北移民,陕北将成为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不适于苹果树生长的“直风梁”(山峁、山梁)宜于植桑养蚕。采桑养蚕季节正是果树方面活路不多的时间,这样两种作业在气候、土地和劳力三方面天然地相适应。桑树更新下来的老枝,桑皮造纸制箱,装出口苹果,桑枝编筐,装内销苹果。在经济地理上两种经营这样和谐地全面衔接,也是世界上少有的。
沟谷筑坝和部分可以兴修水利的梯田,全部种植粮食和蔬菜,还有一部分土壤太差的可以种植牧草,喂养当地使役的大牲畜。这样,坡地——梁地——谷地,果树——桑树——粮食,就构成陕北经营土地最理想的经济地理面貌。彻底改变面貌的过渡时间大约需要四个到五个认真制订并确实执行的五年计划。
毛主席说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是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关系而说的,“以粮为纲”不是说每一地区不管客观地理条件,都种粮食。这个道理显然用不着详细论述。
陕北地区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改变,就是说经济关系的基础改变,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结构的改变。但改变经济结构的过程和改变后的经济结构,都还要以工业为主导,否则违反了经济关系的法则,事情是根本办不好的。
试以英国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改变经济结构为例,来说明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规律性。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国会以立法的方式通过三次法令,消灭了小土地所有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力和市场。机器的不断革新促进了工业发展,但真正迅速的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人类第一次修筑了铁路以后。交通运输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关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这个在十八世纪初期仅有七百余万人口的岛国,到二十世纪初期变成一个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大英帝国(包括被它进行经济掠夺的殖民地在内),而英国本土的土地经营早已由主要生产粮食变为主要生产畜产品了。
殖民地独立以后,约五千万人口的英国所需要的农畜产品,仅能自给四个月,其余要用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因为这个雾国不适宜于农业。
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消灭小土地所有制的。这与英国以资本主义方式结束封建主义经济停滞期在性质上根本不同。而且,由于我国幅员广大,面积与欧洲大陆接近,人口比整个欧洲还多。我们本国的资源和劳力再加上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优越性,一旦结束了封建主义停滞期,就能以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发展自己的多种经济区域,充分利用客观经济地理的优越条件。绝不能受着客观经济地理不利条件的限制,抱残守缺,强求各个经济区粮食自给。我建议改变陕北地区的土地经营方针,就是根据这个原理。
陕北地区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改变,必然导致现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延安、绥德、榆林三个城市将有酿酒(苹果露)、纺织、造纸、罐头、毛织、皮革等工厂。随着经济发展,陕北的地下资源也将被开采,特别是石油和煤。
陕北地区的动力供应将是十分廉价的。境内黄河水流湍急,河面不及百米宽,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需要多少就可以兴建多少水电站。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可修三至五个大型水电站,高压供电主干线路大体上与新修的铁路平行,参考这点决定水电站的位置。
铁路运输线是陕北地区经济结构改变的关键。首先打破陕北与国内其它经济区隔离和半隔离状态,使陕北自己生产不足的粮食(要求自给三分之一,是可以做到的)容易进入陕北市场,其次使园艺和蚕丝产品以最近便的运输线运到出海口天津。
当然,铁路的修筑将和陕北土地经营的改变相配合,一定是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大致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先修最重要的一两条线与华北和关中相通,还需修境内支线,使得这个富饶地区的经济得以尽可能充分发展,与这个地区光荣的革命历史相辉映。
毫无疑问,在改变经济结构的同时,延安、绥德和榆林三地不仅将成为工业城市,而且将成为陕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园艺、蚕丝、电力、机械、建筑各业必须有高等教育机关和中等技术学校,培养当地的知识分子。
我在一九五五年我国消灭了小土地所有制以后,就曾将此建议写给原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未见信,被转给原中共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部。一九五七年我催问第一书记本人,经查寻,原件已找不到了。当时我的写作已很紧忙,再没有写建议。
这次我在受审查期间,因病重不能劳动,在呻吟床笫之余,又想起这件事情。陕北老家来此探亲的家属和亲友,谈起那些连年干旱所造成的集体经济困难和人民生活艰苦状况,我听了于心不安,促使我重新认真考虑这个建议。我自信为了人民,绝无私念,更无其它意图,因为我没有完成写作计划以外的任何目的。这个建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有错误,愿接受批评。
一九七二年五月七日 西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