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在生产建设和技术革命上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 大庆油田坚持开好技术座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3
第2版()
专栏:

在生产建设和技术革命上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
大庆油田坚持开好技术座谈会
本报讯 记者郭玉德报道:大庆油田党委召开油田开发第十七次技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石油部副部长、油田党委负责同志、地质师、工程师和工人代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洋溢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气氛。许多份报告和大多数人的发言,都有专题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利用了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油田生产动态的大量数据。尤其可喜的是,普遍运用了沉积相和渗流力学的理论,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加深了对中含水期油田稳产特点的认识。
大庆油田把开这样的技术座谈会,当作生产建设和技术革命上实行民主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来,其中只有两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中断。在这次会上,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流体室在规划油田高产稳产技术措施时,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纯油区的井口注水压力要继续控制在一百三十个大气压左右,非纯油区的井口注水压力要继续控制在一百五十个大气压左右,否则,油层会出现裂缝,含水急剧上升,造成暴性水淹,使油井减少产量。对这个问题,采油四部的同志依据自己的实践,认为大部分油井按照上述压力注水以后,纯油区还有大部分非主力油层没有吸水,油井中个别层段出现的水淹现象,不是由于提高注水压力的结果。他们主张纯油区井口注水压力要提高到一百五十个大气压,才能保证注水采油的实际需要。这个问题的讨论,关系到目前油田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措施或技术政策。油田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后一种意见,希望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试验和研究,求得更新的认识。多少年来,对一些技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他们都不忙作结论,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就能鼓励大家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
在这次技术座谈会上,大家讨论通过了油田副总地质师唐曾熊作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近三年来地下形势及今后七年稳产的分析和安排意见》的报告。这个报告经历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去年九月中旬以来,为总结油田高产稳产的经验和制订下一步稳产规划,广大采油工人开展了地下情况大调查活动。唐曾熊和一些技术干部分头深入基层,和工人们一道,从一口井,一个开发区块,一个采油队做起,分析研究地下情况,把分散的、局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集中起来,然后交给技术座谈会反复讨论,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总的技术方案。技术座谈会后,主管技术部门的同志再次下基层,和群众一起贯彻落实技术方案,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经过半年的实践,对方案的有关内容又作了个别的修改。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领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过程。这样做,就减少了瞎指挥的现象。
在技术座谈会上,一些工人的发言,常常使技术人员开阔了思路。有一次,采油二部四十七队一个工人说,油层中有一条固有的水路,就象人身上的血脉一样,我们工人把它叫做“自然水路”。油田开发室副主任地质师王启民听了很受启发。他当时在进行主力油层开发的现场试验中,也碰到油层的水“不听指挥”的问题。他两次专程拜访了这位工人,并且研究了流体力学的有关理论,综合分析了一百多口井油层中水的自然流向和注水后的变化,从沉积理论的新认识中解答了这个难题。他根据这个认识,调整了注采关系,取得了原油增产的明显效果。
这次技术座谈会召开以后,王启民正在搞油田老开发区第三套油层开发试验的方案设计。开始,他准备设计一种井距相同、井与井之间距离比较小的方案。后来,他同来自老开发区参加技术座谈会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座谈。他们提出对这套油层的井距要适当加大,注意跟老井衔接,便于今后综合调整改造。王启民吸收了他们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大小两种井距的试验方案。这种方案,可以相互进行比较,既能够早一点看到试验效果,又能看到将来打生产井时用多大井距更为合适。在技术座谈会临近结束时,王启民的设计任务已经完成了。通过开好技术座谈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