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一份宝贵的革命遗产——重读陶铸同志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3
第3版()
专栏:

一份宝贵的革命遗产
——重读陶铸同志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秦牧
随着陶铸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的冤抑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也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了。我把全书再次细读了一回,感到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然是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实事求是风格教育的好书。陶铸同志饱受林彪、“四人帮”迫害,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为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这位前辈革命家,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这本书是他留下的宝贵的革命遗产之一,是应该向还没有读过它的读者推荐的。
文化大革命中陶铸同志的遭遇怎样,内部始末如何,我知道得很少,因此,这篇文章是不打算也不可能谈这么一些事情的;他的女儿陶斯亮同志在报上发表的文章已充分说明了这一切。我这篇读后记,不过是就书论书,因事论事,最多涉及我对陶铸同志的一些印象罢了。
广州解放初期,叶剑英同志负责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作的时候,陶铸同志担任他的副手。那时我们这些南方干部还都不认识他。某日,在一次集会上,一个留着浓胡子的老头儿登台演讲,他对于事物分析的深刻锐利和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强烈感情很快就吸引了我,使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折服。事后一打听,这人就是陶铸同志。这之后不久,他把胡子全刮了,年龄仿佛轻了许多,象个中年人了。但是每次听他演讲,那种热情洋溢和鞭辟入里的言辞给我的印象仍然和第一次听到的一样。在多次的接触当中,我观察到,群众对他是十分敬爱的。他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候,态度也很平易随和(在作报告,批判严重不良现象的时候,那又是非常猛烈凌厉的)。一九五九年夏,我在韩江流域一个农村参加劳动。陶铸同志率领省委一些同志前来视察,把我从田野里叫了回来,问这问那。午餐时,那个大队设了有些儿丰盛、但也不算浪费的饭菜欢迎他们,其中有一样菜是番薯蘸蜜糖。陶铸同志笑着说:“番薯蘸蜜糖?这恐怕不是农民的吃法,是地主的吃法。”他又要大家算一算,办这么一顿饭菜招待省里来的一批人,这个大队每一个农民要负担多少。接着,又穿着拖鞋在村头村尾到处瞧,到处问,这事情也给我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律己颇严的。
以后,我在《羊城晚报》工作的时候,和陶铸同志接近的机会更加多了一些,为了改进晚报,党委委员们常常被召集到一起开会。陶铸同志抓工作抓得异常之紧,会议常常开到深夜;有时把许多报纸铺在地下,他就蹲在地上对照着来看,边看边议。我觉得,陶铸同志是相当重视社会主义民主的。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对其中的一句有意见,直率地提出要修改,他考虑后就完全按照大家提的改了。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做报告时,常常讲到希望自己一生的努力,能够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就好了,死后能够真正有资格在墓碑里题上“共产党员陶铸之墓”就好了。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些话竟成了谶语。在本书里《高度发扬革命的自豪感》一文中,陶铸同志写过这样的话:“斯大林说过,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句话很有意思。那么我们究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还是‘普通材料’甚至是‘假的特殊材料’制成的呢?在严重的斗争考验中,在炽热的熔炉中,是钢是渣,自然立见分晓。”这段话,经过了浓雾漫天、风雨晦冥的那些日子以后,读起来格外令人感到新鲜和震动。当我们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从前如坠五里雾中的人物和事件逐渐呈现出他们清晰轮廓的时候,陶铸同志终于得到了历史公正的评价,我们读他的书,对照这段话来看,是别有一番深长感受的。
我所以写下这些事情,是想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因为这书,也相当深刻地显示了他的个性。这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是陶铸同志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七、八年间,一些谈论思想、修养的文章的纭集,它们一共十篇。六十年代初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受到广大青年热烈的欢迎,在短期间内,就印刷了二十六次,发行一百五十万册。现在,它重版出书,意义不但丝毫不减当年,而且更增添了重量,因为陶铸同志的刚正不阿、凛然正气为林彪、“四人帮”所不容,受迫害致死,这就使这本论述共产主义品德的书更加焕发光辉。再说,“四人帮”横行十年,对老一辈革命家固然是肆意迫害,而对年轻一代的败坏,不如说在范围、规模方面更加广泛。此辈人面东西,惯于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施展两面三刀手法,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就在广大青年当中造成了一批批混沌愚昧的分子、刑事犯罪分子,以及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分子。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什么叫做共产主义理想?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公德?对这方面的道理,真象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不是茫然不知,就是在偶尔听到几句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立刻在嘴角挂上一丝哲学家般但实际是市侩主义者的微笑,摇头了事,表示自己早就“看破红尘”,不再理会这一套了。自然,当年残酷的现实也从反面教育了大批青年革命战士,因此而有轰轰烈烈的“四五运动”。但是,前一种人物相当大量的存在仍是有目共睹的事。打倒“四人帮”之后,情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革命的青年更加迅速在进步,自不待说了,不革命的,怀疑革命的,以至当过流氓阿飞的青年在新形势的教育下,也有不少人渴望汲取新知,改造自己。广大读者对于青年修养读物需求的殷切情况是异常感人的。常常有些作者,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就收到几百封来信;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一篇这样的稿件,青年听众在深夜里就从四面八方,也从边疆海岸上迫不及待地写信向作者表示共鸣和感谢。在当前情况下,陶铸同志这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重版出书,将在广大青年读者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必然的事。
陶铸同志在本书中的各篇文章,主要就是写给青年人看的、或者对青年人讲演后整理出来的作品。他曾经大声疾呼:“不仅党、青年团要关心青年,而且全社会都应该关心青年,要在各方面造成关心青年、热爱青年的空气。”“我们要把各阶层各方面的青年都当作是关心、爱护、培养的对象”。写这本书,就是他在这方面的重要实践之一。他谆谆教导青年人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情操,具有充实丰富的革命的精神生活。他不断阐明,要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努力学习和实践,树立高度的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强烈的劳动观点,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我们要使青年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的思想品质;要使青年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一定要最后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靠剥削吃饭是可耻的,靠大家共同劳动来过美好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新社会的唯一出路。”这些语言是响着共产主义的强音的。
读这本书,有一种“娓娓道来,中肯动人”的感受,原因就在于它既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材料,而且,文采灿然,相当生动活泼。例如其中《松树的风格》一篇,就曾经多次被选入学校语文教材和全国散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要出版的建国三十周年散文选也把它选进去了。
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强烈向往,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热爱,对阶级敌人的深仇大恨,使本书的许多语言喷射着火花,因而也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
全书贯串着一种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这就使得它既切合实际,又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言语:“在工作中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除非他不做工作。一个政党也是如此。”“总起来讲,敌特和一切现行反革命分子一定要坚决打击,而人民内部的正常的民主生活则一定要继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对敌人的斗争。”“我们将要建设许多成千上万人的大工厂,要根本解决长江、黄河的水患问题,要把祖国地下的各种矿藏开发出来;所有这些,光喊几句空口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要依靠现代的高度的文化科学技术来彻底改造与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些话分别说于二十年前左右,而今天看来,却象新打刀剑,熠熠射出它的光辉。这就可见,一个共产主义的革命家,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从生平事迹到言论文字处处可以示人以本色,总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阶级异己分子姚文元曾经对陶铸同志的这些作品横加污蔑,说什么这书宣扬了“资产阶级反革命的‘理想’”“叛徒加奴才的‘精神生活’”。姚文元所运用的手法无非是歪曲割裂、造谣中伤。这套花招在这个无耻文痞看来,是他平生扣帽子和打棍子的起家绝招和得意之作,其实不过是一套流氓本领罢了。在鼠辈们看来,真理象是一团泥巴,可以任由他们随意捏来捏去,改变形状。但是历史无情,这些想随意践踏真理,涂改历史的小丑终于被抛到历史垃圾箱去了。陶铸同志这本书重版发行,也是对于万恶的“四人帮”的又一有力批判。
读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陶铸同志的音容笑貌,重温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他演讲时的深刻印象。掩卷凝神,寄慨遥深。我写下这些,既表达自己对这位前辈革命家的怀念和哀思,也向广大青年读者推荐这本好书,这是陶铸同志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革命遗产。这里面,也显示了作者松树般的风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