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高寒山区也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5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高寒山区也大有可为
本报特约记者 李孟北
提起云南,人们很容易想起四季如春的昆明和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但是对那里的高寒山区,却比较隔膜和生疏。
云南的高寒山区,是指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的地区。这些地区山高、水冷、气温低,无霜期很短,一般只有一百二十天左右,最少的只有五、六十天。而且,气候变化无常,忽而暴雨,忽而大雪、冰雹。在这样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确实比较困难,不但不能种植水稻,就连包谷、高粱,甚至甜荞都不生长;一般只能种植洋芋、燕麦、青稞、苦荞、蔓菁和杂豆,一年只能一熟,产量很低。洋芋单产一般只有一千五百斤到二千斤,燕麦只有一百斤左右,青稞也不过二百多斤。
高寒山区虽然对发展粮食作物不利,却有广阔的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位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有五百万亩草场,大多在海拔三千米以上。去年七月我们访问大小中甸的时候,在长达四、五十公里的路程中,沿途大多是宽阔、平坦、舒展、闪着青光的草原。云南有七百五十万只羊,这在长江以南的省份是不多见的。而这些羊,特别是绵羊,有相当一部分在高寒山区。会泽县的大海公社,社员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绵羊的毛和肉,平均收入大大超过温凉地带坝区社员的水平。
高寒山区还是发展林业的好地方。迪庆藏族自治州高寒山区的森林面积达七百三十五万亩,占全州森林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木材储量为一亿五千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是珍贵的冷杉、云杉和落叶松,每年有大量的木材收入。
云南高寒山区的药材也很出名。在北京不少老中药铺挂的招牌上,刻有“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字样。属卫生部管的七十种中药,其中五十四种在云南都有出产。如虫草、贝母、当归、木香、胡黄连、麝香、鹿茸、虎骨、熊胆等等,在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的地方都有出产。
就是粮食生产,在高寒山区也不是处处都无所作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引进的西藏肥小麦,单产高的达到九百斤,一般的四百到五百斤。洋芋优良品种单产高达四千斤,个别洋芋块重九市斤。
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之后,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云南有两块宝地,一块是象西双版纳那样的亚热带地区,一块是高寒山区。
高寒山区确实是宝地,是发展畜牧业、林业和药材的宝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好地方。
但是,俗话说:“身在宝中不知宝”,高寒山区这块宝地,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的那些年份,宝地遭到大肆破坏。“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的形而上学猖獗极了。他们割裂“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以粮为纲”孤立起来,不分地区,不分条件,一律强调以生产粮食为主。有谁稍微强调一下畜牧业、林业、副业,就被诬蔑为“反对学大寨”,“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结果,高寒山区的畜牧业、林业、副业的生产每况愈下。会泽县的绵羊基地大海公社,一九六六年拥有绵羊、山羊二万四千多只,平均每人两只,而到一九七六年,下降到一万七千多只,平均每人一点一只。畜牧业后退了,农业生产资金减少了,粮食产量也下降了;滥开荒种粮食的现象发生了,草场被破坏了,发展畜牧业更困难了。我在大海公社坪菁大队和干部、贫下中农、放牧员座谈时,他们说:我们这里山高、水冷、坡陡、气候寒,粮食上不去,只能给国家贡献点羊毛、羊肉,我们吃靠羊毛,穿靠羊毛,连妇女的一针一线都靠羊毛,为什么不让我们发展畜牧业?一番话,表达了高寒山区的贫下中农对“四人帮”搞形而上学、反对因地制宜的不满。
粉碎“四人帮”后,云南省委强调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山区生产,使那里的畜牧业、药材都有了发展。我访问的大海公社绵羊由一万八千只增加到二万只,还种植当归一千亩。有些生产队当归收成很好,一亩可收三百多斤,价值四百五十多元。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原则,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但是,实施因地制宜的方针,并不那么容易。再以会泽大海公社为例,这里明明适合发展畜牧业,而生产任务、种植计划、公余粮任务的下达和一般地区没有什么区别。在流通环节上,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畜产品收购任务、奖售政策等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羊毛的收购由供销社办理,按收购价收百分之七的手续费。羊毛又由外贸局经营,外贸局只开一张拨贷单就收百分之五的手续费。群众说:能把这百分之五的费用加到羊毛价格上,我们就很满意了。由此可见,支持社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指导农业生产的领导者要懂得,做计划、下达征购任务、收税、定物价、收购的各有关部门的同志都要懂得。如果不对征购、派购、税收、价格等政策作相应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也会流为一句空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