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光山县大治光山 积极植树造林,光山开始变绿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7
第2版()
专栏:

光山县大治光山
积极植树造林,光山开始变绿了
本报讯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光山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丘陵浅山区,气候兼有南北特点,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他们在抓好“四分田”的同时,也大治“五分山”,积极植树造林,发展以杉树为主的用材林和经济林木,昔日的光山开始变绿了。
其实,历史上的光山并不光,而是青山苍翠,树木繁茂。可是,从一九五八年以后,林业受到了两次较大的破坏:第一次是一九五八年,全县每天有十多万人上山砍树,几乎把山上所有的成林都砍光了。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集体、个人随便乱砍滥伐,加上当时的县委指导农业生产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县南部的一些山区社队曾提出“向荒山要地,向荒山要粮”的错误口号,导致毁林开荒,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结果是雨量减少,水土流失,风害增加,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光山县委的同志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指导农业生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农林牧并举并存。必须纠正那种抓农业就是单纯抓粮食的倾向,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木,向荒山要油,向荒山要树,向荒山要宝。从此以后,县委坚决纠正“向荒山要粮”的错误口号,明确提出南部山区的四个公社实行以林为主的方针。对中、北部的公社则要求以粮为主,林粮并举。
县委每年冬春都要组织力量搞好几个绿化重点。一九七五年一个冬春,就主攻了五山、十岭、八大畈,种杉树五万亩,现在有的树高已有一米左右。
过去由于重造林轻管理,甚至只造不管,结果是“春上造一片,夏季丢一半,秋天不见面,来年又重干,荒山没有变”。一九七五年以来,他们学习湖南省株洲的经验,采取造一片林,选一批人,办一个场的办法,认真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林场由公社与大队或大队与生产队联办,山权归生产队不变,收入按比例分成。林场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利用林间隙地种植芝麻、花生、药材、烟叶等,实行以短养长,增加集体收入,减轻生产队负担。现在,全县兴办了五百多个社队林场,有林业专业人员七千多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左右),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左右,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