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集体变富社员增收 延陵大队排除干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员积极性不断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07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集体变富社员增收
延陵大队排除干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员积极性不断提高
福建省泉州市郊满堂红公社延陵大队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成绩。但是有些上级领导人在林彪、“四人帮”流毒的影响下,曾片面地强调种粮食。党支部领导群众同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延陵大队是个经济作物区。多年来,这个大队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以种蔬菜和甘蔗为主,并先后办起了有龙眼、荔枝、洋桃、柑桔的果林场,培养蘑菇、白木耳的真菌种植场和专搞饲养业的养猪场、牛奶场、养鸡养鸭场。还有为外贸单位加工的麻绳加工厂、综合食品厂、草编、竹编制品厂和粮食饲料加工厂等。这些企业的产、供、销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基本上做到了生产有计划,原料有来源,产品有销路。一九六九年大队的总收入从队办企业初期的二十二万元增加到三十七万元。
一九七一年以后,在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影响下,一些上级领导人在延陵大队大搞“长官意志”,不顾自然条件,不讲因地制宜,打着“以粮为纲”的幌子,指责延陵大队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是“以钱为纲”,“走资本主义道路”,命令延陵大队把蔬菜砍掉,改种水稻。
蔬菜是这个大队的主要经济作物,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里的土质最适合种植蔬菜,而不适合种粮食。大队党支部和社员群众坚决反对改种水稻,坚持发展蔬菜生产。一些上级领导人就对延陵大队施加压力,以“菜农不吃商品粮”为名,要延陵大队做到粮食自给,国家不再供应口粮。这个大队虽然没有种植粮食的经验,但在兄弟社队的帮助下,终于把粮食种起来了。种粮比种菜节省劳力,他们把节余的劳力组织起来,利用果树空隙和机耕路两旁种植蔬菜。这一年,他们基本上做到粮食自给,蔬菜收成也不错。
一九七四年正当队办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一些上级领导人又提出了“广积战备粮”,“非农即砍”,企业“理光头”(要企业全部下马)。党支部发动群众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贴出了“企业理光头,路线不对头”的大字报,批判了他们“搞农业就是抓粮食”的错误论调。大队的队办企业不仅没有下马,反而加强领导,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加强定额管理,实行奖励先进等办法,把企业办得更有成绩。
由于延陵大队坚持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瞎指挥,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大发展。一九七一年大队总收入四十七万元,到一九七六年大队总收入达八十五万元,比一九七一年增加将近一倍。
“四人帮”被粉碎后,广大群众意气风发,鼓足干劲,大干社会主义。一九七七年,延陵大队的农业、副业、工业全面增产。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的农副产品、蔬菜、甘蔗、水果、肥猪、牛奶、蜂蜜等,分别以超额百分之三、四十至四倍多完成任务。按人口计算,在仅有三分多土地上,每人向国家提供蔬菜三千斤,甘蔗一千一百七十一斤,水果三百二十斤,肥猪一头多,牛奶三十八斤。此外每人在五厘粮田面积上,生产粮食一百三十六斤。他们还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不列入国家收购计划的农副产品(黄麻、药材、蛋品、鸡鸭等),向国家提供桂元肉、蘑菇、白木耳、草编竹编制品等十三种出口产品。一九七七年大队总收入九十三万三千多元,其中农业收入三十万元,占总收入百分之三十二点多,副业、工业收入六十三万一千元,占总收入百分之六十七点多。年终分配,每个劳动日报酬一元八角,每个劳力平均收入四百四十多元,每口人平均收入二百五十元。现在大队的固定资产达一百六十多万元,平均每户占有三千八百多元。近年来,大队投资近三十万元,添置卡车、中小型拖拉机、电动机、水泵、榨油机、粮食加工机械等农业机械,并建设一个火力发电厂,还准备建设人工造雨设备。大队的耕作、排灌、运输、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有七百多人,现在减为三百多人。大队把节余的劳力用于增办加工业、果林业和科技试验组等。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延陵大队党支部非常重视从物质上关心社员生活,兴办福利事业,把社员的生、老、病、死都包了下来。社员都没有后顾之忧,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事业,忘我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本报记者 古维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