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 重新规划 以果为主 全面发展——兴隆县委根据山区特点确定生产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10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 重新规划 以果为主 全面发展
——兴隆县委根据山区特点确定生产方针
编者按:兴隆县委通过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从本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过去只顾“半分田”,忽视“九分山”,恰恰是趋其短而避其长,结果粮食增产不多,果品大量减产。现在他们重新研究和修改了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以果为主,兼营别样,全面发展。这种转变,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实现领导重心转移的切实的一步。
河北兴隆县委认真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公报,结合当地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重新制订了发展生产的全面规划。全县四十二个公社中,有二十个划为果产区,九个以林为主,十三个以产粮为主,县城郊区的五十多个队以蔬菜为主。林、粮、果、菜,各有侧重,一业为主,兼营别样。除城镇非农业人口和一些机关以外,粮食力争自给。这个切合实际的安排,大大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大家正为夺取今年农林果菜全面丰收而努力。
兴隆县地处塞北,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这“九山”之上,面积广大,土层瘠薄,很适合栽种果树,加之气候适宜,是发展北方干鲜果品的理想基地。但是,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究竟以发展什么为重点?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
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兴隆的林业果品有很大发展。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吃饱肚子,曾一度毁林开荒;渡过困难之后,果品生产又有发展,一九六五年干鲜果品产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为京东板栗重点产地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大搞极左,把沾钱的生产都当作“资本主义”来批,什么“丢纲抓钱”、“重果轻粮”,特别是《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县冷嘴头大队的报道,提出“五分田上闹革命,果队不吃商品粮”的错误口号,全县十七个重点果产社把劲头都用到粮食生产上,放弃了果树管理和栽培,使这个县的果品生产受到很大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这个县果品生产逐渐恢复,去年果品总产量达七千三百多万斤,价值千万元,仅板栗一项就产九百多万斤,价值四百多万元。
兴隆县现有果树面积仅占全县可栽果树荒山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发展果品生产的前途广阔。全县有土地二十四万多亩,二十七万多人,平均每人只有八分多耕地,重点果产社连八分也合不上。过去因为领导上眼睛只盯着“半分田”,放弃了“九分山”,要求在这人均八分地的大山区,不仅做到粮、油自给,还要多交征购粮;工作上成绩大小,只看秋后粮食多少,果品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再好也无关紧要。在这种片面要求下,干部和群众拚死拚活抓粮食,只在八分地上大作文章,置大片山林于不顾。为了多搞些粮食,还要想方设法大造“帮忙地”。在这个山高坡陡土少的地方,造一亩地大约要用上四百个工,每亩投资四五百元,占用了大量人力、资金,甚至还要毁林种粮。每年农副业总用工,粮食生产占绝大部分,果品只能是收多少算多少,发展新果树更谈不上了。
尽管这样下功夫,粮食产量还是连年徘徊。好年成能基本自给,坏年成连自给也保不住。有些社员还要外出买高价粮。由于连年造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结果是事倍功半。
连年的教训使县委深切感到,按兴隆自然特点和经济规律,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土地少而贫瘠,这是兴隆的短处;荒山多而面积大,是它的长处。过去那样搞法,恰好是抓住了短处,放弃了长处。如果抓住长处,避开短处,趋利避害,将会事半功倍。人们算了一笔帐:一亩荒山一般可栽果树十五棵,以栗树为例,正常年景每棵可摘板栗三十斤,共收获四百五十斤,一斤板栗可顶一斤粮吃,价值比粮要高三倍多;荒山种了树、还保持了水土。兴隆县的粮食亩产已达到七百斤上下,根据这里土地状况,经营十亩栗树的力量只能经营一亩土地。再单纯靠大干苦干、开荒造地来增加粮食产量,已经很困难了。这样,兴隆是在“九山”上大作文章,还是在半分田上作文章?答案不是十分明白的吗?
陈昌祥 仇联众 林文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