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从套套、框框里解放出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13
第3版()
专栏:

从套套、框框里解放出来
韩小磊 黄式宪
电影为什么上不去?电影界的同志们开了多次座谈会,剖析、研讨,问题确实不少。我们作为电影界的后进,想发表一点议论,愿冒叫一声:把艺术形象从概念的套套、框框里解放出来。
人们看了最近一些国产新影片,常常会联想到服装商店橱窗里的模特儿——“框中人”。这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银幕上的一种畸形儿,一种可悲的特产。
我们听到不少观众和同行们对一些国产新片的不满,认为“还是老一套”!就连粉碎“四人帮”以后生产的反“四人帮”题材的影片、反特惊险片,内容、思想算是比较新的,表现手法也还是老一套。例如最近两年先后上映的几个反特故事影片,不约而同地都写了偷图纸的情节,主人公都是侦察科长,都有个不高明的助手作陪衬,都有个公安局长或书记来领导,特务、间谍大都那么蠢笨,不堪一击,真象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
反“四人帮”题材的影片,两年多来已经拍了好几部了,但是,并没有很值得称道的成功之作,而且,其中一些影片里面的人物,除了性别、年龄、职业、身分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与遭遇各有差异以外,他们的性格面貌、思想特点,乃至情节的艺术结构与基调,矛盾冲突的展开和结局,却都那么相似。这种影片姑名之曰:“套中片”。
从电影创作的现状来考察,概念的套套框框对艺术形象的专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所谓“套中片”与“框中人”,正是简单地把政治当作框框,不适当硬套创作的畸形产物。在电影制片厂里,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形,就是为了赶形势、跟气候,迎合一时的政治需要,或推上去一个剧本,或拉下来一个剧本。比如《南疆春早》、《同志,感谢你》,在“四人帮”未倒前,名叫《春涛曲》、《迎着朝阳》,当时是符合“四人帮”的意志和政治需要的,“四人帮”被粉碎后,马上施行手术,换成反“四人帮”的主题。一部电影赶了两个截然对立的形势,由于先天缺陷,“帮”气甚重,效果当然甚糟。即使是粉碎“四人帮”后新创作的剧本、影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人说:“早晚行情不一样嘛!”赶着“行情”选剧本、拍影片的做法,使某些确有感人艺术力量的新作,也很容易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在电影创作中,不排除有时为了政治斗争需要赶拍影片。但就是这类影片也不应以政治宣传代替艺术创作,不能用政治的演绎、思想的图解去冒充艺术形象的创造。
用概念的框框限制艺术形象,拿“长官意志”束缚剧作者创造的手脚,以政治的力量限制艺术的发挥,在电影创作上,最突出的莫过于目前审查电影剧本的关卡多、“婆婆”多。在制片厂,一个剧本的通过,一般要过十道关。这是一个体制问题。立个“法”,减少关卡和婆婆,并不难。难的是,“长官”的思想意志已深入到大小婆婆们的头脑里,甚而留在剧作者的脑海中。其中最厉害的是“主题思想筛选法”,不管哪一道关卡上的婆婆,只要提出“主题不鲜明”、“主题思想不深刻”、“主题还要进一步挖掘”,这个本子要么是筛下去,要么是卡在“关”外,留待再筛。作者只好不断地改,反复地磨。按作者的本意,有的确实要把思想内涵在人物的行为和电影形象之中,但婆婆看不出来,或认为不合他们想法,你就得改。直到你把思想全写出来,主题全说明白,到了“直、露、粗、多”,令人生厌为止。这时,原剧本中大量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早被“筛”得差不离了。留下的是一个标准的“套中本”,一些真实的形象已被压榨得没了血肉,肢解得变了形态,成了类似橱窗里的模特儿。
“套中片”里的“框中人”,无论男女、正反面人物,总是他(她)那一类型人物被凝固化的面貌、姿态,操的是他(她)那一类型人物的语言、腔调,性格和感情也是类型化的,顶多加一点调味的佐料、调色的颜料,以示区别。他们都是阶级的模特儿,没有艺术形象的生动、新鲜的个性血肉,有的只是代表本阶级的概念化的属性和共性。《并非一个人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张恒和丽农,影片在表现他们于患难中结下的爱情时,拍了一组二人拥抱的近景、特写镜头。可是,丽农竟然那么呆板、冰冷、无情,象搂着一个木乃伊。编、导、演在这儿为什么不敢真实地再现他们错综复杂的感情呢?《严峻的历程》的作者据说是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但为什么写出来却是这样的影片?主要人物虽然被安排在一个家庭关系之中,可是叔侄交锋、夫妻争吵,说的却都是十足的政治语言。这类“框中人”,不见得是作者缺乏生活造成的,在众多婆婆的管束下,作者的艺术形象的翅膀被概念的套套框框的锁链紧紧地捆住了。
在我们的一些创作者的头脑里,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压迫、毒害,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意识。在他的剧本里,总是力求配合一定的政治形势,适应政治气候,面面俱到地体现这一题材所涉及的某个时期、某个运动、某个领域和部门的全部方针、政策,把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歪曲为政治对艺术的奴役,形象成为政策的图解,在作品里取消了艺术的独立性与自身的存在。这样的影片,必然成为在政治宣传的作坊里机械生产的政策连环画,社论解说图,思想活动样片,也即观众常埋怨的“政治报告式”的电影。
多年来,在电影艺术创作的领域,存在着一种对思想的迷信,迷信思想大于形象。“人物拔高”那一套,以前就有。到“四人帮”时期,则更是变本加厉,把“主题先行”、“三突出”等等谬论上升为“正统”的理论。“四人帮”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出发制造的这一套文艺八股,在电影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上造成了严重混乱,扼杀了艺术形象的独立性,践踏和窒息了艺术的真实和生命。“反形象思维论”,就是他们“文艺帮八股”的一块基石。“反形象思维论”否定形象来自生活,否定作家对生活真实的艺术感受,否定思想只能寄寓于形象之中,否定文艺为政治服务只能是通过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去表现思想。这从根本上颠倒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颠倒了形象与思想的关系,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思想、观念必须通过形象来体现,这样产生出来的艺术形象才富有生命力。
打开锁链,从套套、框框中解放出来,让艺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天里自由飞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