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上海郊区应当办成副食品生产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20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上海郊区应当办成副食品生产基地
孙洪祥 李正华
二月二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把城市郊区建成副食品生产基地》一文,受到上海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最近,我们就上海郊区的这一生产方针问题访问了一些农商部门、郊区县社,参加了一些会议,听到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上海郊区的生产方针必须面对城市,转到以副食品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有六百万左右城市居民和数十万来往旅客,对副食品的需求量很大。长期以来,由于“四人帮”及其在上海的余党推行“菜农不吃商品粮”、“上海口粮自给”等极左的修正主义路线,使郊区副食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蔬菜供应紧张,猪、禽、蛋等主要靠外省支援。粉碎“四人帮”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特别是去年,蔬菜上市均衡,数量充沛,做到了自给有余。但猪肉的三分之二,禽、蛋的二分之一仍由外省调拨供应。偌大一个城市,主要依靠外省提供副食品,必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浪费和损失。
上海市商业部门的同志算了这样几笔账:一、加重了交通部门的压力,增加了运输费用。上海从苏、浙、皖、鲁、赣、湘、鄂等省调入的副食品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有些还是鲜活货,运输任务十分繁重。仅冻猪肉一项,每年需用一千八百节冷藏车皮、五艘千吨以上的轮船和几十条小船往返装运,运杂费高达五百六十八万元。二、变质多,损耗大,减少了社会的财富;成本高,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以鲜蛋为例,去年从外地调入的四千万斤鲜蛋中,碎蛋、次蛋、臭蛋等折合净损耗率为百分之九点三,比市郊高出百分之七点一。这相当于损失了二百六十万斤蛋,成本也就相应增加。三、造成人力的浪费。上海有关部门每年派出大批人员分赴各地了解货源,组织采购。禽蛋公司批发部每年有上千人专门用灯光透视验收、搬运、包装从各地运来的鲜蛋,而市郊的鲜蛋可以直接运往菜场上市,不需要这道手续。
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同志认为,把上海郊区建成副食品基地的基础很好,国营农场和一些县、社已经建立了三百多个机械化半机械化养鸡、养猪场;金山县的枫泾猪、川沙县的“九斤黄”(鸡)、嘉定县的肥羊等都是闻名的食用禽畜,农民又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宝山、南汇、金山、川沙、崇明各县面临长江和东海,可以大力发展捕渔业;座落在青浦县境内的淀山湖,有着九万余亩水质较好的水面,更是发展淡水鱼的天然场所。此外,国营农场饲养乳牛也有一定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
要把上海郊区的农业发展方向转到以生产副食品为主,必然碰到一些困难,最主要的是饲料不足。上海市有关农业部门和各县干部、群众认为,只要解放思想,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第一,国家不要再向上海郊区征购粮食。这些年来,国家每年要向郊区征购八亿斤粮食,使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没有多余的粮食发展畜禽生产。今后郊区生产的粮食,除解决种子粮、社员口粮和适当留一些储备粮以外,主要应用于饲料。第二,发展郊区传统出口农副产品,如白蒜、黄草、香菇、长毛兔、编织品、珍珠、药材等,换取外汇,进口饲料。近郊嘉定县的白蒜质地坚脆香辣、壳薄瓤白、蒜瓣匀大,畅销港澳、东南亚、日本、美国,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据外贸部门反映,这类商品换汇率都是比较高的。大家建议,农副产品出口可以由外贸部门代办,实行外汇分成。地方农业部门有了自主权后,就可把农副业生产、副食品生产搞上去了,农村经济也可以“活”起来了。
建设副食品基地不是说搞小而全,样样要求做到自给。这是不可能的。大家认为,某些农副产品还必须和外省互相调剂、补充,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郊区各县也应该从本地区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副食品生产,做到合理安排,各有特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