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万里长征我先行——记京通铁路建设者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21
第4版()
专栏:

万里长征我先行
——记京通铁路建设者们
一条全长八百七十公里的新建铁路,穿过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跨过滚滚急流,从首都北京伸向祖国东北的大地。这就是沟通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第二条主要交通干线——京通铁路。
为了建设这条新的钢铁长虹,加快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步伐,那些劈山开路的先锋,那些征服天险的勇士,写下了多少豪迈的诗篇。
有一位名叫赵学志的铁道兵某部团长,战争年代是铁道游击队的战士,跟着队长王强爬上火车劫军火,神出鬼没地破坏铁路,打击敌人。解放初期他参加铁道兵后,就成了爱火车、修铁路的带头人。在东海之滨,在华南、西南的崇山之间,他为建设祖国钢铁大动脉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当京通铁路马营子二号隧道动工时,他没等开山炮的烟尘消散,便象当年纵身跃上飞驰的火车一样,率领战士们奔向掌子面。马营子二号隧道,长达五里,地质多变,有特坚石,有橡胶泥,放一排炮只能炸下三、四十厘米。按这样的速度,什么时候才能打通!赵学志急得心似火燎,成天蹲在山洞子里,和风枪手研究打炮眼,和炮工摸索爆破规律,和技术人员试验光面爆破。夜深了,他劝战士回去休息,自己却在现场继续钻研。
当时,“四人帮”正在大刮批“唯生产力论”的妖风。赵学志说:“不学习技术,不抓好生产,怎么能做推动时代列车前进的人!”他和团党委“一班人”带领部队运用刚学会的爆破新技术,加快了隧道的掘进速度,使铺轨列车提前驶过这条“地下长廊”。
京通铁路的建设者们就是这样克服了重重困难,战斗着前进。在燕山断裂带开凿桃山隧道时,突然遇到暗河。十几股碗口粗的水柱凶猛地喷射出来。筑路战士毫不畏惧,头顶水柱,脚踩“地下长河”,坚持作业,终于凿通了隧道。
在风沙弥漫的舍力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来到舍力虎,一顿二两土,上顿没吃够,下顿给你补。”风沙给生活造成困难,更给施工带来不便。战士们迎着漫天沙尘,驾起推土机。一个工班下来,个个都变成了“沙人”,可他们却乐呵呵地写诗作歌说:“轰隆隆、达达达,沙窝子里跑铁马,机声压过大风沙,大干迎来现代化。”
京通铁路要通过滔滔白河。在这条水深二十余米的河上架设铁路桥,围堰筑墩不行;在河岸上把重达百吨的钢沉井吊到墩位,大型吊机的长臂伸不到江心,也不行。战士们绞尽脑汁,献计献策。有的在脸盆里用肥皂盒作模拟试验,有的划着小船在河中探索,终于制定了“沉船下井”的方案。这天,六条机动船驮着七、八层楼房高的钢沉井驶到预定墩位,灌水加压,使沉井安全下水就位。这个办法不仅保证了大铁桥的提前竣工,还为今后在内陆河上架设铁桥提供了新的经验。
京通铁路穿山跃崖伸进隆化县。当年,英雄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头堡的英雄气概,鼓舞着筑路军民去征服千难万险。
有座隧道是一捅即塌的“烂洞子”,战士们就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向前推进。有一次,掌子面上排炮响过,又出现了大塌方。战士赵国林和战友们赶到现场一看,塌下的土石快把导坑堵死,如不迅速制服塌方,险情就会继续扩大。“为了不让列车在这里晚点,就是虎口也要去拔牙!”号称“排险大王”的赵国林喊出这样的口号,激励自己,鼓舞战友。他瞧准时机,猛地冲进“虎口”,探明了险情,接着和几员虎将扛着二三百斤重的支撑木奋勇而上。碎石雨点似的打在他们的安全帽上,他们英勇地竖立起了一层层排架,制止了塌方。部队领导同志说,这些年,谁也无法计算这位“排险大王”处理过多少险情,只知道他们团负责的工程里,那里有大塌方那里就有赵国林。
在开山劈路的战斗中,京通铁路的建设者们善于向机械化要时间、要速度。
许多新战士入伍不久就学会操纵“钢龙铁马”;一些过去靠吹哨子、打手势指挥施工的“老铁兵”,更是孜孜不倦地钻研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桥梁工地上普遍采用了滑动模板提升的新工艺,使筑墩速度节节上升。铺架钢轨的铺轨机由于不能摆臂,遇到曲线路面或曲线隧道,作业速度就很慢。工程师杨树礼夜以继日地画图纸,搞设计,终于和大家一起研制成功了新的铺轨机。铺轨工地上,这台崭新的铺轨机灵活地摆动着铁臂,把一列列轨枕准确地吊放到曲线路面上,功效提高了一倍,操作机械的人也减少了百分之四十。
飞奔吧,时代的列车!
铁道兵面前无险阻,万里长征我先行!
新华社记者 易俭如 陈廷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