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昭君”为什么要“归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23
第4版()
专栏:

“昭君”为什么要“归汉”?
解放以来,许多知识分子响应祖国的号召,一批批地来到内蒙古参加边疆建设,为繁荣、发展内蒙古经济和文化科学事业,增强蒙汉人民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周恩来同志一九五九年到内蒙古视察时,高兴地称这些同志为“革命的昭君”,并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昭君”到内蒙古来,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祖国的北部边疆。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这些同志怎么样了呢?有不少同志在内蒙扎了根。但,我们觉得非常可惜,这些“昭君”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陆续“归汉”了,目前仍然留在内蒙古的,有些人也要求回内地。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求调离呢?是内蒙古建设不需要吗?不!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需要这些同志,更希望有大批的“昭君”。是怕这里的艰苦生活吗?不!他们说:我们已经来这里一、二十年了,还怕什么艰苦。
据我们了解,根本的原因还是知识分子政策不落实。
一,边疆地区的科学、文化事业比较落后,他们在这里开展工作本来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已年近四、五十岁了,感到应该为国家多出一些成果。可是,有些单位领导并不理解他们的心情,不给他们创造应有的条件。例如,内蒙古大学化学系,实验室仪器绝大部分是五十年代的,实验楼又经常停电、停水。这座楼从前年就开始修缮楼顶,至今还未完工,好几个实验室因此已关闭二年。设在内蒙古的中国科学院草原研究中心,一九六六年以来三次搬迁,每次搬迁都要大批研究人员投入建点劳动,把科技人员当作泥瓦匠使用,荒废了他们的业务。许多同志说,在内蒙古生活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难以开展工作。只要能投入业务中去,我们是乐意在边疆呆下来的。
二,用非所学。内蒙古约有一万六千名科技人员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主体经济,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例如,原内蒙古畜牧科研所副研究员杭维臣同志,在一个县农民学校当教员。北京农业大学六一届的研究生芦德勋,懂英、俄、日三种外语,学的是饲料营养专业,这方面的人才在全国也较缺乏,但来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中学当教员,直到今年才让他归队。政策不落实就不能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波动,要求“归汉”。各级党委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爱惜人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内蒙古地处边疆,环境艰苦,生活费用高,有些实际问题,应该及时给予解决。如包钢设计院二十八名技术员,二十多年夫妇两地生活,为了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只好要求回内地。边疆与内地的差别较大,从生活上对支援边疆的同志给予适当的照顾,也是需要的。 本报记者 傲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