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滥竽”与“滥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2-28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滥竽”与“滥用”
温立平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定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地答应了。齐宣王死后,齐湣王上了台,喜欢让一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只好走了。
这个故事,后来概括成一句成语,叫做“滥竽充数”。大家提起南郭先生来,都嗤之以鼻。其实,这并不公道。韩非的本意,是用这个故事说明应该如何用人的。他主要批评的是那个昏于用人的齐宣王,而不是那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固然,南郭先生的投机混吃是应该遭到谴责的,但是,首先应当谴责的还是齐宣王。他不懂得辨贤愚,明赏罚,滥用三百人吹竽,会吹不会吹一个样,因而给了南郭先生以可“混”之机。实际上,南郭先生的“滥竽”,正是齐宣王滥用人的结果。因此,与其把这段故事归结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倒不如归结为齐宣王“滥用人吹竽”。
用人的问题,是一个领导艺术问题。在韩非那个时代,则称为“术”。韩非曾经设想过好几种用人之术,其中有些是错误的,反映了他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但也有些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也不失其借鉴的意义。他通过吹竽这件事,主张国君要象齐湣王听竽那样,一个一个地考核臣下的工作和才能,然后决定赏罚,而不能象齐宣王那样滥用人。这个主张应该成为做领导工作的一个起码常识。
但是,我们有些领导同志常常在常识问题上糊涂,很不善于用人,更谈不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他们总是喜欢采取齐宣王使人吹竽的办法,搞“大合唱”,开“大锅饭”。他们掌管一个部门、一件工作,总是极力“招兵买马”,到处要人调人,突破定额编制后,还要再“借”一大批人,搞得机构越来越庞大,有能力的没能力的都掺杂在一起,搞大呼隆,无事忙,兴无用之事,忙无效之劳。明明一个人能干的工作,偏要让二、三个人以至更多的人去干。这样,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根本没法考核,奖惩也没有根据,往往只能根据领导者的印象说好说坏,大家并不服气;出了问题也没法断定到底应该由谁负责。这种用人方法,实际上是提倡“混”字,培养懒汉,鼓励后进。不仅让那些滥竽充数的人心安理得,乐悠悠地混,而且使得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无法发挥才能,有所作为,只好随波逐流,不想混也得混。其实,绝大多数人是不想混的,有些时候,在极大程度上,是领导者“逼”他们混。我们现在有些领导机关极少生气,工作效率极低,与这种用人之滥有直接关系。长此下去,上有“滥用”的领导,下有混日子的干部,怎么能够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何谈起!
因此,提高领导艺术,改变用人方法,实在是当务之急。为了调动千军万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必须合理地使用人才,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同志必须善于用人,宁少勿滥。要学会用考核方法,对每个人都严格地考核他们的才能,量才而用。能当梁的当梁,能做椽的做椽,胜任什么就安排什么,使之各尽其才,各得其所。要根据工作成绩决定赏罚,做到赏罚不滥。每一个领导同志,都应当在提高领导艺术上下功夫,使各项工作都有一个大的进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