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战乱中的贝鲁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06
第6版()
专栏:贝鲁特通讯

战乱中的贝鲁特
许世铨
在过去四年多的战乱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记者接触到的黎巴嫩朋友,抚今追昔,无不感慨地说:“贝鲁特已不再是昔日的贝鲁特了!”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贝鲁特是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名城,素有中东的商业、金融、新闻和旅游四大中心的美称。从黎巴嫩政府公布的一九七四年的几个有关数字,人们不难看出贝鲁特的繁荣景象:
三千六百一十二艘各种船只在贝鲁特港停泊,装卸了五百零六万吨的商品和物资;七十六家本国和外国银行在这里营业,总存款额为四十六亿美元;用四种语言出版五十二种日报和三百七十七种期刊杂志,总发行量为五十万份,有一百零三家旅馆,二万零六百辆出租汽车,共接待了二百三十余万人次的各国游客,旅游收入占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
但是,这种景象,几乎被战乱一扫而空。
贝鲁特在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间为期十九个月的内战中遭受了浩劫之后,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日至十月七日在它的东区又爆发了基督教民兵和驻黎巴嫩的阿拉伯威慑部队中的叙利亚部队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使贝鲁特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被称为“百日大战”的冲突中,有一千余人伤亡,六万零五百幢房屋和东区的大部分工厂遭到破坏,损失高达二十五亿美元。
今天当我们来到市区之后,满目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往日熙熙攘攘的烈士广场,“帝国影院”,已成一片废墟,豪华的“腓尼基”和“假日”旅馆,弹痕累累。在市区的大部分建筑物上都不难发现枪炮弹痕。这一切不禁使人产生“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感慨!
今天,贝鲁特实际上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以基督教居民为主的东区和以穆斯林居民为主的西区。西区的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周围,则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要机构的所在地。
从北部的港口,经烈士广场,沿着一条马路,直至东南部的“福恩阿尔谢巴克”、“希亚赫”和“哈兹米耶”地区,成为东西区分界线。自去年十月七日,基督教民兵和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叙利亚部队达成停火协议以后,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停止了,但在此线所经过的地区,冷枪手不时出没,零星的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市区内由阿拉伯威慑部队、黎巴嫩军队、各派民兵武装及巴勒斯坦游击队设立的哨所林立。行人从那里经过,都要受到盘问。
战争大大削弱了贝鲁特作为中东四大中心的地位。商业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外国公司迁往周围国家。贝鲁特港从去年七月被迫关闭了五个月。现在虽然重新开放,但仍处于艰难的恢复阶段。没有受战争毁坏的商业区,仍然保持着表面的繁荣,商品显得琳琅满目,但四年来,物价几乎上涨了一倍。报纸和杂志减少到四十余种。旅游业受到最严重的打击。五十九家贝鲁特旅馆被迫停业,百分之五十的旅馆工作人员被解雇,外国游客几乎绝迹。
然而,在百业凋敝的形势下,贝鲁特的银行业却一枝独秀。大部分银行不但没有倒闭或亏损,业务反而略有发展。一九七八年底银行存款总额达四十七亿美元,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了近一亿美元。如何解释这种近乎“奇迹”的现象呢?一位贝鲁特工商界人士指出,这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黎巴嫩“侨汇”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四年来,大约有六十万黎巴嫩人迁居到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和欧美各国谋生,这部分人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近三百万的黎巴嫩侨民每年要汇回高达十六亿美元的侨汇。这笔“无形收入”不但拯救了黎巴嫩的银行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使黎巴嫩的经济免于崩溃。
战乱也使贝鲁特卫生、治安状况日益恶化。甚至在有“中东第五街”之称的主要商业区——“哈姆拉”大街上,也经常是垃圾成堆,无人打扫,受战争破坏的水电供应设施仍未完全修复;交通经常阻塞,秩序混乱,武装绑架和抢劫等犯罪事件有增无已。
黎巴嫩人民在饱受内战痛苦的同时,还承受着以色列侵略者不断的侵扰。以色列的飞机经常在贝鲁特上空肆无忌惮地飞行;以色列的炮舰多次轰击这里的巴勒斯坦难民营。
四年来,贝鲁特人民就一直生活在这种内忧外患所造成的动荡不安的环境中。
黎巴嫩的动乱有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它既是黎巴嫩国内二十几个政党和十几个宗教派别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也是以色列企图消灭巴勒斯坦事业和长期霸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的侵略扩张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同时,它也反映了阿拉伯国家在黎巴嫩的不同利益和矛盾。然而,有政治头脑的黎巴嫩人都清楚地知道,黎巴嫩动乱的更为深刻的根源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的争夺。
贝鲁特一家重要报纸的主编指出,黎巴嫩的悲剧在于,黎巴嫩的问题已经不可能再局限于它本国的边界之内。黎巴嫩已经被深深地拖入超级大国和地区性的政治冲突之中。
公元五百六十年,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腓尼基名城贝鲁特,毁于大火。一位西班牙诗人以这座死亡城市的口气写了下面的词句:
“呀!我过去多么美丽,如今却变成了灰烬。现在从我身旁经过的人,为我的遭遇而叹息,为纪念那不复存在的贝鲁特而洒泪。”
然而,几经兴废,贝鲁特却一直屹立在地中海之滨。归根结底,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黎巴嫩人民一定能够医治战争的创伤,把贝鲁特重建得更加繁荣、美丽。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