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美国大地的伟大女儿(中)——追忆艾·史沫特莱女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1
第5版()
专栏:今古人物

美国大地的伟大女儿(中)
——追忆艾·史沫特莱女士
李洛
在华北战场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副主席在武汉期间,各国友好人士为了援助我国抗战,纷纷来到武汉,其中有技术人员、进步作家、著名记者、医生等等。周恩来副主席为了扩大国际统一战线,经常同他们接触,讲述我党的抗战主张,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英勇抗击日寇的动人事迹。他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延安去,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到前线去,希望他们通过实际能够了解,只有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武装力量,才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还希望通过他们向全世界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周副主席在武汉时期,曾多次会见史沫特莱,使她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段期间,史沫特莱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华北、华中前线采访,写了不少宣传人民战争和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鱼水情的文章。
一九三八年一月,史沫特莱离开晋北前线前往武汉访问。她在风陵渡黄河渡口遇到国民党溃退的伤兵,他们躺在血迹斑斑的担架里呻吟。山西冬天气候严寒,但这些伤兵仍穿着单衣。史沫特莱质问一个身穿皮大衣、头戴皮帽子、脚蹬长皮靴的国民党军医,那个人竟一问三摇头。史沫特莱出于义愤,把自己的毛毯甚至御寒的大衣给了伤兵。她自己冷得发抖,而那位军医对此竟发出冷笑,自顾自地过了黄河,留下了六名伤兵和一个外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气愤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我从未听见过的冷酷的笑声,我要叫他记着一条真理: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史沫特莱到达武汉后,当《新华日报》记者访问她时,她愤懑地把《风陵渡见闻》告诉了记者。这篇访问记的第一部分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五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后来,由于戳痛了国民党当局,这篇访问记,成了一篇“未完成”的作品。
深入大别山
史沫特莱来到大别山的时候,我是地下党领导的《大别山日报》的一个青年记者,我荣幸地访问过史沫特莱。
那是一个静谧的下午。我在一个古树成荫、野花芬芳的山洼中,轻轻地走进一所用石灰粉刷得洁白的草房里,见到了这位杰出的国际民主友好人士。
史沫特莱身材高大而健康,浑身呈现着一股革命战士特有的英武气慨。一双兰灰色的眼睛炯炯发光,显露出深沉、智慧、敏锐的光芒。弯月一般的双眉,使人窥见她那慈祥、无私、善良的内心世界。她动作敏捷利落,谈吐豪爽明朗。要不是那银灰色的短发和双眼间深陷的绉纹、人们很难看出她已是年近五十的人。她有一种令人起敬而又平易可亲的气质。她谦和大方、光明磊落。她正直机敏、刚毅果敢。
我进门时,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打字机发出“哒哒哒哒”的声响。当翻译方练白同志向她介绍了我采访的目的后,她立即含笑和我热情握手,表示欢迎。然后,她安祥地坐在这个县城特产的竹椅上,就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诚挚而中肯的谈话:“中国人民是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为敌人所屈服。中国人民只要能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抗日主张,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反对投降,同心协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
她略加思索后,又用坚定的口吻说:“动员广大工农群众的力量,依靠劳动人民的坚强组织,动员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加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和领导,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她细心地观察我这个年轻“同行”的反应,尽量做到和颜悦色,以减少我初次采访外国人时出现的拘谨和紧张。可以看出,她对青年是何等关切和体贴。
当我心情振奋地与她握手告别时,我打开了随身携带的记录本,有些腼腆地请她为我题词留念。她含着慈祥的笑容,迅速、有力地提笔写了一行饱含热情而极有意义的话语:“你是中国年青的一代,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战斗到底!”
在我唱着山歌返回报社的途中,我感到大别山的杜鹃花分外艳丽,深山幽谷里的松柏更加挺拔青翠。史沫特莱高大端庄的形象和她那铿锵有力的讲话,一直凝聚在我的脑海中,永记不忘。
这次访问后的一天,在金家寨包公祠后山的一座大茅草棚里,聚集了当时安徽省战时动员委员会进步的文化界代表人物,及其所属的战地服务团、青年剧团和少先队剧社的男女青少年们。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的歌声,显示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史沫特莱进入会场时,场内顿时响起一片春雷般的热烈掌声。
史沫特莱含笑频频点头,以敏锐的眼光环视会场。她发表了热情奔放、慷慨激昂的讲话,“中国人民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她用这种坚定有力的结束语,赢得了经久不息的如山洪爆发的热烈掌声。
大会以后,她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青菜饭。她吃得那样津津有味,并含意深长地说:“你们的青菜饭,比廖主席(编者注:国民党第五路军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兼安徽省主席廖磊)请我吃的酒席要香得多!因为那种酒席是用穷人的血和汗换来的,我不愿意吃!”看,这是何等分明的爱憎,这是何等坚定的立场!
饭后,她观看了青年剧团和少先队剧社为她专场演出的抗日救亡歌舞节目。每当她看到精彩情节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和掌声。这表明她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水乳交融,心心相连。(待续)(附图片)
一九三八年,周恩来同志在武昌会见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