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鼓励群众根据当地特点创造多种多样的经验 让农业先进典型百花竞开 山西临汾地委、曲沃县委为杨谈经验恢复名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2
第2版()
专栏:

鼓励群众根据当地特点创造多种多样的经验
让农业先进典型百花竞开
山西临汾地委、曲沃县委为杨谈经验恢复名誉
编者按: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绝对化。因此,要注意培育更多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百花竞开。如果把一个先进单位说成一切都先进、任何时候都先进,把它的具体做法当做框框到处去套,动不动就给人家扣上“反”这个、“反”那个的帽子,那就完全错误了。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对大寨经验的基本精神,本报过去作过正确的宣传,今后仍应提倡;同时,对其他方面,也作过不正确的宣传。我们愿意接受经验教训,同有关方面共同拨乱反正,在农业宣传方面,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本报讯 不久前,中共曲沃县委、临汾地委相继作出决定,为杨谈大队“政治、管理、技术三结合”的先进经验恢复名誉,郑重宣布彻底推倒这些年来强加给杨谈大队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杨谈大队党总支书记王德合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这一决定,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杨谈是一个老先进单位。全大队九个自然村,十七个生产队,一千多户,耕种着一万四千多亩土地。他们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作物,还经营着千亩林场,万株果树,千头猪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配等十多个队办企业。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杨谈大队遵照毛主席提倡的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作的精神,在组织集体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把政治思想工作、集体生产的劳动管理工作、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结合起来的经验。他们把这个经验叫做“政治、管理、技术三结合”。他们建立了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推行了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对每项农活都有严格的质量、数量和时间的要求,按照社员完成定额的质量和数量付给合理的报酬。当时,尽管在规定质量、数量定额方面有些烦琐,但是总的说来,他们的作法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全大队养成了讲究农活质量的好风气。在大面积丘陵旱地上,粮食亩产连年超“纲要”,皮棉亩产连续五年超百斤。一九六四年,杨谈大队实现了交售小麦一百万斤、公共积累一百万元、储备粮食一百一十五万斤的“三个一百万”。社员每年每人平均口粮仅小麦就达五百多斤,劳动工值一元多。当时,杨谈大队的经验在全国,特别是北方棉产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一九六五年三月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周总理亲自听取了王德合同志的汇报,表彰和鼓励了他们的工作。
杨谈的“三结合”经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五毒俱全的大毒草”,横遭批判,王德合等同志横遭迫害。他们的生产管理制度被冲垮了。生产没有责任制,劳动没有定额,干部群众思想混乱,加上连年干旱,粮棉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九七二年,他们曾经部分恢复了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不久,就被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穿新鞋,走老路”,不得不被迫煞车。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肯定了定额管理是当前农村加强劳动管理、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较好形式。一九七七年冬,杨谈大队党总支再次准备恢复“三结合”。他们首先恢复了定额管理制度,出勤率和劳动效率很快就普遍提高。杨谈大队的做法,得到临汾地委和曲沃县委大力支持并准备推广;《人民日报》也准备发表临汾地委、曲沃县委整理的介绍杨谈经验的稿件。然而,当时山西省委要求不但要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还必须学习大寨的具体做法,否则就是对大寨经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就是不学大寨、假学大寨,甚至要滑向所谓反大寨的邪路上去。省委一位负责同志看了人民日报社送去的稿件清样,不同意发表。同时,山西省有关部门也传出话来,“劝告”杨谈不要在实行定额管理上带头,甚至还有要追查这篇稿件产生经过的风声。杨谈大队党总支的同志们虽然坚信“三结合”经验和定额管理没有错,但这时还是受到了极大压力。他们怕戴“假学大寨”或“反大寨”的大帽子,大部分生产队又只好记“大概工”了。群众劳动情绪低落下来,加上去年大旱,生产下降,全大队棉花平均亩产三十来斤,粮食亩产三百多斤。
去年年初,曲沃县委农村工作部举办有四百多基层干部参加的训练班,学习杨谈经验,纠正平均主义倾向。省委不同意发表介绍杨谈经验稿件的消息一传出,大家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思想更加混乱了,顾虑更多了。临汾地区的一些同志,也曾眼巴巴地盼望着杨谈经验能够早日见报,为在山西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闯开一条路子。希望落空以后,只好消极等待,又耽误了一年的大好时光。
随着全国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深入,曲沃县委和临汾地委的领导同志思想解放了,明确了因地制宜推广本地区先进经验决不是什么“假学大寨”或“反大寨”,而照搬大寨的某些具体做法才是脱离实际,背离了中央和宪法精神。县委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给杨谈恢复名誉,在全县重新推广杨谈
“三结合”的经验。山西省委的负责同志也认为在近几年学大寨运动中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口号和要求,明确表示杨谈大队“三结合”的经验应予重视和推广,并向全省批转了曲沃县委和临汾地委关于为杨谈经验恢复名誉的报告。
压在杨谈大队干部社员头上的精神枷锁砸碎了。这个五千多人的大队,人人心情舒畅,理直气壮地重新实行“三结合”的一整套做法。他们经过民主讨论,重新修订了劳动定额办法,纠正了过去偏于烦琐的一些做法,重新健全了劳动组织,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固定的和临时的作业组,加强了生产责任制。大队的工业、副业单位,也签订了
“五定一奖”合同。重新用起多年行之有效的办法,就熟驾轻,路子顺当。他们继续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春旱冬抗,春活冬干。全大队在二十四眼大井全部配套的基础上,又动工新打十眼百米以上的深井,力争今年实现每人平均一亩保浇水地。眼下,全大队备耕活动紧张,工效大大提高。大家殷切希望:上级党委要突破用一个单位的具体做法去统一一切的框框,鼓励不同地区的干部群众根据当地特点,创造、总结和推广多种多样的典型经验,形成百花竞放、万马奔腾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本报通讯员 尉如澜 柴志英 魏丕贵
本报记者 李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