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关心电影导演 提高艺术技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2
第3版()
专栏:

关心电影导演 提高艺术技巧
韩尚义
春节期间,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个“电影猜谜音乐会”,其中有猜电影导演的,有猜电影演员的,可是猜中导演的人很少,猜中演员的很多。这是因为演员是直接在银幕上表现的,导演是间接在幕后指挥的,同时观众关心人物的命运(演员)多,关心导演如何拍摄少。除以上两点外,也说明我国影片的艺术性差,技巧低,缺少享有盛誉的名导演,所以只听得观众说去看某某演员主演的某片,很少听观众说去看某某导演所导演的某片。演员演技好,应该成为明星,应该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爱和赞扬。可是拍摄一部片子,导演是很辛苦的,他负责全片的艺术质量,影片的成败,与导演有很大关系。所以,导演的成就,也应该得到观众的传诵和鼓掌。这里真要感谢上海电视台在春节的节目中宣传了一下电影导演。
当前,人们在广泛议论“电影为什么上不去”和“怎样把电影搞上去”的问题,这中间有领导发扬民主精神不够和剧本创作等问题,但我认为有关领导对电影导演关心不够和导演本身的学习钻研不够,艺术技巧差也是电影上不去的一个方面。
在“四害”横行、极左思潮干扰的那些年月,不但生产停滞不前,即使生产出来寥寥可数的几部片子,也多是缺乏艺术性,看电影就象是听政治报告。一谈艺术技巧,就被说成是“业务挂帅”,弄得电影导演个个“谈艺色变”。那句“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的话,听了不是一年二年,而是十年二十年了,思想束缚到如此程度,搞电影创作必然是僵化的。拍戏仅仅为了完成“任务”,那当然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影片。观众是不要看没有艺术性和艺术性差的影片的,尽管剧本的主题多么正确,思想性多么强,如果艺术性很差,观众也会敬而远之的。
当然,剧本是影片的关键所在。但也有好剧本被拍糟了的,也有一般水平的本子,而被高明的导演拍好了的,这中间主要看导演有没有好的艺术构思。一个导演发现了他喜爱的本子,从文学剧本中引发出自己有关的生活积累和知识财富,进行多方探索,日夜酝酿孕育,力图创作出新的形象化的感人语言,这就是成功的导演构思。它象一朵鲜花一样,“什么地方有了它,什么地方就芬芳”(郑君里语)。可是花不是一下子开出来的,日日夜夜的阳光雨露,园丁的剪枝施肥、辛勤栽培,从含苞到吐蕊,要经历一段辛苦。而我们的电影导演,特别是青年导演,他们既轮不到拍片,又没有安排学习,每日里消极坐等,哪有平时不磨刀,上阵能杀敌的呢?我认为应该加强给青年导演以实践,加强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安排。暂时没有任务的,就上专业读书班、进修班、研究班学习,到资料馆去看优秀的中外影片,攻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我听说有的青年导演连关于世界电影发展史的书也没有读过,更谈不上对电影的摄影、美术、音乐等专门知识的研究。这样的导演分出来的镜头本,怎么会生动,怎么能符合电影艺术的特性要求,怎么会有新的动人的构思呢?回想那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污蔑为“黑线专政”的十七年中,有关领导还主办了不少电影编剧班、剧本改编班、导演训练班以及电影美工进修班等,许多人都同声说“很好,有收获”!那么就继续办起来嘛!为了“电影观众多,影响大,要下大力量,多出好的影片”,花这点力气看来很有必要。
领导要关心导演,同时导演也要注意调动演、摄、美、录、作曲、化装等各部门的创作积极性,要集思广益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会有写好分镜头本和拍好影片的坚实基础。为此,并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导演中心”制不如“导演集中”制好,这样会更有利于团结全体摄制人员同心同德,发愤图强,共同创作影坛上群星灿烂的年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