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探索水稻高产的奥秘——访问国际水稻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3
第5版()
专栏:菲律宾通讯

探索水稻高产的奥秘
——访问国际水稻研究所
在马尼拉市东南六十五公里的洛斯·巴诺斯地区,邻近内湖和终年苍翠的马基林山,有一片片碧绿的水稻试验田,研究机构和办公楼以及其它建筑错落其间,中间穿插着排排挺拔的椰树林,这里便是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从一九六○年以来的近二十年中,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这里辛勤地进行科学实验工作,不断探索水稻增产的途径,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大面积增产的可能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说,他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从试验田里看能达到多少产量,而是怎样大面积增产。从科学的角度看,水稻增产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温带地区,如果全部潜力都能发挥出来,每公顷土地的每造产量可以达到十五到十七吨。而目前除少数国家产量较高,如日本可以达到全部潜力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以外,有不少国家只能达到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五。为了达到大面积水稻增产,这里的科学家花费不少精力用于培育和推广新的水稻良种。早在一九六五年,他们就培育出著名的“国际稻”8号,具有矮秆、抗倒伏、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等优点。采用这种新品种,使很多地区的水稻产量成倍地提高。但这一品种仍有弱点,它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差,最后又导致减产。根据这一情况,他们又不断进行新的实验,组织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充分协作,共同攻关,终于培育出能抵御病虫害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现在,“国际稻”品种的编号已达到四十多号,其中有不少品种被菲律宾农民誉为“奇迹稻”。一九七三年,菲律宾还需进口七十万吨大米,但在一九七六年已开始小量出口,今年可出口大米二十七万吨。
菲律宾水稻增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采用水稻良种是一项重要措施。到一九七三年,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已有一千六百万公顷的土地种植了这里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突破,使这个研究所在国际上很快博得了声誉。
饶有兴味的实验
我们来到一排宽敞明亮的进行各种实验的温室里面。当然,把它们称为“温室”并不确切,因为这个地区根本没有四季之分,终年最高温度都在摄氏三十度以上,这里的科学家把它们称为“绿室”。其中一项实验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在一排木箱里面,种植有不同的“国际稻”品种。其中有的已完全枯萎,有的却还是一片碧绿。原来,这是在进行作物本身抗御虫害能力的实验。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对东南亚地区为患最烈的稻飞虱,却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我们看到,对于一般的稻飞虱,较近培育出的“国际稻”26号到40号,都能够抗御。但是,害虫也能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一种新的生物型的稻飞虱出现了,只有“国际稻”32、36、38、40、42号能够抗御它。
陪同我们参观的一位植物病理学家说,所以进行这一实验,是想找出除使用杀虫剂以外,能不能通过作物本身的抗虫能力防治虫害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民购买农药的费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具有价值。现在无论在“绿室”的实验和大面积的种植中,都已证明是可以作到这一点的,但如何针对新的生物型害虫的特点不断培育出新品种,实验却远远没有结束。
这里的研究项目比较广泛,仅以防治虫害来说,除了稻飞虱以外,科学家们也对其他害虫进行研究。去年,这里的科学工作者就对防治另一为患最烈的螟虫进行了实验,成功地利用杂交培育出抗螟虫的水稻新品种。他们还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合作,研究各个地区的不同课题,例如对泰国、印尼等地水稻的抗旱实验,对印度、巴基斯坦的水稻抗高温实验,对孟加拉国、泰国、印度的深水种植水稻以及其他地区的酸性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土壤的研究等。
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态度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水稻生产的研究工作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也需要有一定的先进设备。这里的水稻遗传资源实验室和人工气候室,从不同角度说明他们在这一方面作出的努力。
研究所的遗传资源实验室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建成使用,它共有三千五百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中种籽加工和贮存库是它的主要部门,其他还有质量鉴定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和植物标本室等。准备长期贮存在这里的种籽,分别存放在密封和真空的铝罐里面,贮存室系金属结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下十度,贮藏期可以达七十五年。这样,一些种籽的特殊性能将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几十年以后还可以使用。在中期贮存室,温度一直保持在零上四度,种籽可以贮放二十五年。短期贮存室的种籽都分别保存在布袋或纸袋里面,可以贮藏二至五年,随时供这里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工作者使用。目前,这一实验室收集和保存了世界水稻品种资源四万五千多份,它不仅在亚洲热带地区是最先进的,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第一流的。
在人工气候室,人们可以看到十个密闭式的实验室,这里的光源、温度、湿度,都是通过各种仪器控制的,作物在不同的温度、湿度、阳光强度和日照时间的生长状况,各种病虫害的不同反应,都可以通过实验看到。科学家们对不同地区水稻种植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观察研究,得到初步的答案。这里的科学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不同的实验。
加强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近年来,中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增强。曾来菲律宾访问的李先念副总理、杨立功部长、李强部长等,都到研究所参观过。中国的一些专家还专程来菲律宾参加研究所举办的一些国际性会议。一九七六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派出了专门小组,到中国了解水稻生产情况。一九七八年,中国水稻育种专家林世成担任研究所的理事会理事。从同年秋天开始,中国的一些水稻种植地区有计划地派出研究人员,到这里进行短期实习。日益增多的交往,不仅促进了相互了解和学术交流,也使大家进一步看到加强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在这里学习的中国研究人员说,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里的科学家们也强调,目前世界上水稻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事实上,中国在杂交育种方面的试验,早在研究所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就开始了。研究所正在进行的利用天敌消灭虫害的实验,也是在中国蒲蛰龙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热切地希望,今后双方科研工作者进一步交流经验、加强协作,为实现水稻高产而努力。
新华社记者 张 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