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奋斗到最后一刻——悼念我的启蒙老师崔嵬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4
第6版()
专栏:

奋斗到最后一刻
——悼念我的启蒙老师崔嵬同志
张瑞芳
崔嵬同志逝世了,我们从此再也见不着他了!这是真的吗?多少天来,我总不相信这是真事。春节以前,我就听说他住了医院。我因为正在拍《大河奔流》和《怒吼吧,黄河!》忙得很,没有来得及去看他。我总想,他身体好,病会很快好的。他任何时候都是那么热情奔放,我不相信有什么病魔能够缠得住他。谁能想到,他的病情竟恶化得如此之快。当他逝世前半小时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他已失去了知觉。我拉着他的手,禁不住眼泪直流。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不愿相信和不敢相信的事情,竟变成了事实!崔嵬同志,我的战友,我的启蒙老师,你去世得太早了呀!现在正是全国电影工作者决心把电影搞上去的时候,我们多么需要你呀!
崔嵬同志是我们电影界的老前辈,也是我国话剧界的老前辈。他对我国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逝世,对我国文艺事业,是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他生前有许多抱负没有实现,有许多计划没有完成,有许多经验没有来得及总结。我为他的去世而难过,也为他还有许多遗愿没有实现而惋惜。他计划拍规模巨大的《李自成》,拍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还打算在空档中间套拍《白蛇传》之类的戏曲片……他还希望(也是我的希望),在适当的时候,找一个戏,我们再次合作,或者我们一起演,或者他导我演。我们几次见面,都谈到这个计划。但是,这些年来,偏偏没有这个机会,而现在却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
我第一次同崔嵬同志合作,已经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一九三六年春天,即“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他作为上海左联组织的慰问团成员,到北方慰问抗日战士。在北平,他们要为群众演出几个戏,其中有一个叫《黎明》,是陈荒煤同志写的。他们要为这个戏物色演员。我当时是北平艺专的学生,他们通过学联找到学校,学校推荐了我。就在学校的会客室里,我认识了崔嵬同志。当时没有剧本,他给我介绍这个戏的内容,讲戏中我国女工在上海日本纱厂里的悲惨遭遇。说着说着,我们就排起戏来,他告诉我,他说什么,我该说什么,怎样表演。就这样排了一次,后来又排了一次,就上演了。他当时跟我说的许多话,至今我还记得。如我在排演中哭的时候,他告诉我,嘴不要张得太大,那样看起来象在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合演《放下你的鞭子》。也是一九三六年春天,当时进步的学联影响很大,很多青年学生被吸引到它的周围。借着北平各学校放春假的机会,学联组织大家到香山、小汤山等地集体旅行,每次有数千人。崔嵬同志就在郊游的学生中间教唱进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我们合演《放下你的鞭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天,我们到了香山,看见村头有个耍把戏的,就向他借了担子,在一家老百姓家里化了装,然后走进大家事先围起来的圈子里演了起来。演出很成功,场内场外都感动得哭了。最初,警察还以为我们真是耍把戏的,当他们发觉我们是在演戏时,大家就给那些国民党军警做工作,向他们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一致对外,团结抗日,不做亡国奴。当时有一个警察,看了《放下你的鞭子》以后,还买了两瓶石榴水,送给崔嵬和我喝,还说他也是东北人,流亡到关内后,没有办法才干这差事的。这次演出以后,崔嵬同志总是提着一个藤箱子,装着一些化装品,到处演出。我们每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中间,许多观众把钱一把一把地扔进来,连洋钱也扔进来,给我们这东北流亡来的“卖艺的父女”。一场戏演完后,崔嵬的藤箱总是塞得满满的,提都提不动。演出后,我们马上把捐款交给学联。崔嵬自己生活却非常艰苦,后来他离开北平回上海,连路费都没有,还是我们在前门楼演了一场戏,为他买了车票送他走的。从这次分手以后,我和崔嵬同志就没有机会在一起演戏了。我去了重庆,他在根据地。一九五五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上海青年举行纪念活动,那时崔嵬同志正在上海拍电影《宋景诗》。电台的同志要我们重排《放下你的鞭子》,准备在电台播放。录音时,他还是那样激动,说着说着就痛哭得蹲了下去,我把他搀扶起来对着扩音器才继续录下去。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在一起演过戏。虽然我们一直盼望再次合作排一个新戏,但是现在竟成了一件终生憾事。
崔嵬同志是我的一位很好的启蒙老师。正是他,启发我走上了革命文艺工作的道路,使我第一次感受到革命文艺的巨大力量。认识他之前,我也演过戏,都是在学校和剧场的舞台上演出,真正走上街头,面向群众,演出为现实革命斗争服务的戏,还是同他合演《黎明》和《放下你的鞭子》时才开始的。同他一起演戏和在以后同他的接触中,我感到他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热爱党的文艺事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这一伟大事业。而且,他自己就象一团火,走到哪里就能把哪里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心点燃起来,一起为党的文艺事业而奋斗。不仅我自己,后来我接触的很多青年同志,他们也都有这一感受。他学过京戏,从事过话剧工作,后来才搞电影。他很博学,也肯钻研,对我国古典艺术很有研究。他很重视民族形式,又很富于创新精神。他是我国把戏曲搬上银幕而又最有创造性的导演之一。他拍的戏数量多,质量也多是很好的。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在我国,就是在国际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影响的无产阶级艺术家和革命的电影工作者。他勤学苦练、勇于探索的精神,不仅对青年文艺工作者,而且对全国文艺战士,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崔嵬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党的文艺事业奋斗着。他在病中,还找了许多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为拍电影《西安事变》作准备。他已经病得很厉害,他的手连拿资料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要他爱人给他念,他是决心战斗到一息尚存的时候呀!他没有想到死,也不愿听到死。他最后没有为他身后留下一句遗言!但是他的行动已经告诉我们,他想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为把电影搞上去,奋斗到最后一刻!”
崔嵬同志,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加倍的努力,去实现你生前的愿望;我们也一定会象你那样,为了发展人民的电影事业,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