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林业模范赵洪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7
第2版()
专栏:

林业模范赵洪均
太阳落下去了,月亮还没有升上来,这是一九六八年三月的一个黄昏。黄河滩里狂风呼啸,土山寨天昏地暗,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洪均被残酷地批斗之后,又在全体社员大会上被宣布罢了“官”。当时,很多社员低下头,有人在啜泣,有人在小声议论。主持批斗会的几个家伙怒吼起来,全场鸦雀无声。会散了,人们默默走回家中。土山寨死一般寂静。
赵洪均没有回家,他径直往大队部三间破房走去。多少年来,他有个习惯,晚上多半住在大队部。冬天地上铺层干草;夏天地上铺条凉席。半夜三更,护林回来,和衣躺下,打个盹,天不亮就又下地了。现在,他虽然每天要经受几场批斗,受着折磨,但他依然回到大队部,坐在一堆干草上,披着上衣,面前一盏煤油灯,脚边一根碗口粗的棍棒,天一黑,他又掂起这根棍棒,直奔黄河滩,在十里长的防护林带上,巡逻护林。
罢官的这天晚上,他的思想长久地胶着在一点上:“守住防护林”。他心里还翻滚着十几年来土山寨种树和砍树的斗争风波。如今,砍树的成了革命的,种树的成了“走资派”,这种人妖的颠倒,使他怒不可遏。夜里,有几个人闯进大队部,喝令他“滚出去”。他从草铺上慢慢站起来,轻蔑地看了这些人一眼,又拿起那根护林棍,消失在夜色中。
踏着苍茫的月色,赵洪均摸到了树林边,老护林员徐万峰对他说:“我算计你今个迟早都会来”。徐万峰是赵洪均植树造林的老伙伴,因此受到株连,被革了职,但他每天都偷偷来这里护林。赵洪均说:“这时候不来啥时候来,咱又不是售货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要说罢了官,就是抹刀架到脖子上,也不能吐半个不字。”徐万峰噙着眼泪,深沉地说:“老赵,我的好兄弟,为护住这片林,咱俩死也要死在这片树林里!”
土山寨在豫东黄河故道的民权县李堂公社,它被清朝一道废旧的黄河大堤紧紧围住,就象一条沙龙缠住它的脖子,捆住它的手脚。这里离黄河滩只有三四里,滩里有个大风口,形成累累的沙丘群。土山寨的二千七百亩耕地,就散落在八十二个沙丘群里。最大的沙丘能占地二十亩,它周围的几十亩耕地因此常常颗粒无收。
土山寨的大敌是风沙,要制伏风沙只有种树。而且种树的这一仗一定要打在风口上,堵住了风口,才能锁住沙龙。
开始,土山寨人治沙不是根治。一九五九年有一件事对赵洪均触动很大,使他下决心把树种到风口上,把“穷”根从风口上拔掉。那年,他带领社员去外地挖河,休息吃饭时,外村社员又说又笑,吃着花卷馍,土山寨的社员躲在一边,低着头用手捧着国家救济的红薯片,一看这光景,赵洪均当场难过得哭了。
第二年,就是那艰难的一九六○年,赵洪均一个人来到黄河滩,在风口上搭个草庵住下,坚持植树造林。他说:“要叫树扎根,人要扎根”。风把草庵卷走,他再搭一个;沙把他埋在草庵里,他扒拉扒拉钻了出来。栽一棵树苗,要从几里外的水井里挑水浇灌;定住一棵树苗,要和风沙搏斗许多次,经常是栽上刮掉,刮掉又栽上。社员们被感动了,纷纷来到黄河滩,立在风口上,安营扎寨斗风沙。
赵洪均上风口时迎着一片风沙,回村时留下一片青绿。这片片葱绿的幼树,给风沙干旱的土山寨带来生机,带来希望,带来生命。全队男女老少,走乡串亲,拣来树种,借来树苗,用六年时间,在十里长的风口大堤上,营造了四条防护林带。幼树虽然还没有成林,但风沙的威胁已大大减轻了。
一九六五年,土山寨有史以来在贫瘠的沙窝里夺得粮食亩产二百斤的收成,不再吃国家救济粮了。《人民日报》在第二年报道了这个消息,称赞赵洪均和土山寨的社员是降伏豫东“三害”的打虎英雄。
正当赵洪均带领群众攀登治沙造林第二个高峰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社员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一心扑到造林护林上的赵洪均,竟遭到这么严酷的政治迫害。
这个时期,那十里长的防护林里,有人“偷”着护林,有人偷着砍树。砍树的人边砍边骂:“赵洪均彻底完蛋啦!”赵洪均大喝一声:“我没有完蛋!”抡起大棒和这帮歹徒搏斗。说也奇怪,这些砍树者,在斗争赵洪均的会场上,叫喊“革命”确实很响。现在来偷树,怕被赵树均等抓住,露了马脚。因此,不敢多招架,便纷纷逃窜。
砍树的人和整赵洪均的人终于勾在一起,想了个拖死他的办法,断了他的口粮。
社员们都为赵洪均的性命捏着一把汗。可是赵洪均想的却是,在被折磨死以前,要为彻底改变土山寨的自然面貌,制定一幅蓝图,交给青年去实现。
现在,他感到宽慰的是,防护林终于保住了,那几代以来肆虐土山寨的大风口堵住了,改造贫瘠的沙荒农田的理想有可能实现了。
一九六九年十月,土山寨大队成立了革委会,赵洪均被选为大队革委会主任。他提议放假三天,所有干部和党员,都学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让社员讨论大队十年规划,人人开动脑筋,人人献计献策,争取十年规划提前完成。赵洪均又带领社员开始向沙丘进军。
现在的土山寨,远看是一座林园,近看是阡陌如画的好庄田。他们的粮食亩产由二百斤上升到八百斤。六百亩苹果、葡萄已开始挂果,成百上千的成材泡桐,正陆续砍伐,供外贸出口,每年收入五、六万元。十年前,赵洪均向社员夸过口,他说:“十年后,土山寨平均每人留五百斤口粮,家家户户常年不断白面,过年过节都吃肉、吃饺子,三分之二的农户换上瓦屋,年年还得给国家做贡献”。现在,这个目标达到了。
新华社记者 陈健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