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介绍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7
第6版()
专栏:

介绍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
李一氓
小说、戏曲搞点插图,虽不是古已有之,但五代的佛经,卷首就刻印一幅“阿弥陀佛”像,好引人去念经。所以在书前、书中插上若干幅人物情节图,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情。
插图,无非引人去看小说,去念戏曲,增加看和念的兴趣、味道。插图幅数最多的是小说,如明刊十二卷本的《三国志传演义》就有二百四十幅,气派好大。由于刊刻时代不同,书贾意向不同,同一小说的插图亦各不相同。如明、清两代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总是一个本子一种插图。
外国文学作品亦照样注重插图。鲁迅印过《死魂灵》百图。我看过好几种西班牙文本的《唐·吉诃德》,亦各有各的插图。讲究的,还搞彩色插图,那更美了。
假如这些图是当时名画家画的,就特别堂皇了。譬如陈老莲的《西厢记》插图,虽仅五、六幅,但一直到今天还是艺术珍品。
这些年来,这可不太讲究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都很少有带插图的。有,也只是在其中随便插上几幅,以资点缀;画面也并非小说的关键地方;画法也多雷同,不大考究小说人物的时代(有关人物服饰、房屋、用具……的时代特征),大概分清男、女、工、农……也就算了。农民头必包白毛巾,工人手必拿榔头;拳头必比人头大,手膀必比足腿粗。至于一幅插图究竟是画的哪几句话?根据哪几句话而画的人物,应该是什么样一个神情?这是插图的要害,也不大看得出来。
现在流行的《李自成》,是很长的长篇了,插图寥寥几幅,颇嫌太少;人物神情与文学语句的配合也不那么紧凑;小说自小说,插图还插图。从文字表达出来的客观世界、主观神情,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想象,是有限的。但通过插图,由绘画表达出来的客观世界、主观神情,读者就能够加以扩大和深入。这样小说的文字就显得更精彩,所谓有声有色了。
丁聪久已不画什么东西了,可惜,可惜!一九七七年画成的这本《鲁迅小说插图》,很有意思。他对鲁迅小说的时代是很熟悉的,不仅如此,他对这个时代的人物,和鲁迅所构思的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体会。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这三十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真正作为插图,每篇一幅太少了。但三十三幅集印在一起,却大有可观。把一些简单的背景人物不计在内,主要人物大致近百——某种情况上说,亦就是阶级烙印,完全体现了小说作者的倾向性。只有一幅没有人,有两只阿猫阿狗,也有它们的神情。这是不容易的,总得有那么一点苦功夫打底子。我觉得可惜的是:画家对人物的处理虽神情各异,但全三十三幅的风格太一致了,看下去总未免单调一些。画家自己可以保持自己的一个流派、画风,但落实到笔墨运用上总要求丰富多彩一些。
现在,画家用不着“偷偷的试着画”了,画家也自白说:“冷却了的心,被新长征的擂鼓,震得跳动起来。”那么,好!画家能不能抛弃鲁迅小说所蕴积的那一股愤激和抑压之情,什么也用不着怕,走向新长征的第一线,画点激荡人心,鼓舞士气的东西,留给当代,留给后世?我了解画家是有能耐的,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我们这个世界还得让画家海阔天空地和我们在一起,否则,谁也吃不消,而况如“小丁”者乎!
多年来,美术领域,总是那么琐碎,那么消沉,那么千篇一律,那么派性当道;不扎实,不辉煌,不丰富,不活泼,不百花齐放;总是自设“禁区”,把自己捆起来,这就怪不得谁了。
胡考的《人像素描》出版了,又出版了丁聪这本《鲁迅小说插图》,好现象,为美术界显出一派祥和之气,值得欢迎。(附图片)
鸭的喜剧〔插图〕 丁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