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天涯到处是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18
第6版()
专栏:

天涯到处是友人
明远
隆冬的一天,我们迎着飞雪驱车出了斯德哥尔摩城,到一个名叫玛利埃弗莱德的小乡镇,去拜访瑞典中国友好联合会名誉主席、瑞典名作家扬·米尔达先生。
汽车在欧洲三十三号公路上奔驰了约一个小时后,又沿着大雪覆盖的山路颠簸前进。路越走越窄,我们对道路不熟,看看表,已大大超过了走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走了过头路了,我们决定掉转车头。汽车刚刚转了半个弯子,右边的前后车轮滑到大雪埋没了的路边水沟里,“搁浅”了。我们想尽办法,汽车还是开不出来。怎么办呢?这里是山乡僻壤,人烟稀少,大地呈现着惊人的寂静,到那儿去找人帮忙呢?
我们正在焦急的时候,远处公路上出现了隐约的灯光,不一会来了一辆小汽车,里边有一对中年男女和两个大约十岁以下的孩子。那位先生停下车,了解出了什么事。还问道:“你们是中国人吧?”夫妇俩下了汽车,从备品箱里拿出钢丝绳,毫不犹豫地伏倒雪地,用钢丝绳把两部汽车联接好。接着,那位先生便开动他的汽车,想将陷进雪里的汽车牵引上来。马达发出阵阵刺耳的响声,突然啪的一响,钢丝绳断了。于是那位女士又卧倒雪地上,用断掉的一半钢丝绳,再把两部车子拴结好。就这样,二次,三次,直到最后那钢丝绳断的已经不能再拴结了。
这时我们虽然满身是雪,但是瑞典朋友们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使我们完全忘记了寒冷。
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后面又来了一辆小汽车,车里有一位青年人。那对中年夫妇告诉他,是中国朋友的汽车陷在雪里后,他也毫不犹豫地取出自己的钢丝绳,卧在雪地上把车子拴结好,然后用自己的汽车来牵引。可是情况还是和刚才一样,没有把车拖出来。这位青年朋友弄得双手油泥,手也冻裂了。我们劝他进车里暖一会,不料他说:“中国有句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天冷冻裂了手又算什么!”我们实在没想到,此时此地,竟有这样一位外国人说出我们这么熟悉的话,说得又这么亲切,真象是在这冰冷的天气里涌出了一股温暖的甘泉,一下子注入我们的心房。
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这几位瑞典朋友得知我们是要到住在这一带的扬·米尔达先生的家时,都异口同声地说:“啊,扬·米尔达,我们知道”。中年夫妇高兴地说,他们都是瑞中友好联合会的会员。这一下,我们心里更豁亮了。朋友们决定用他们的车子,把我们送到扬·米尔达先生的家。
在去扬·米尔达家的路上,经过一栋紧靠山路的小楼。室内亮着灯光,有一位少女正隔着玻璃窗向外张望。当她发现为我们开车的青年朋友时,微笑着向他招手,但马上又以怅惘的神情把手缩了回去,因为我们的朋友没有停车。我们都为此纳闷。他们把我们带到一座平房式的建筑物前停下了车。扬·米尔达夫妇等瑞典朋友从屋里迎了出来。我们赶忙上前向朋友们一一道谢,希望知道他们的姓名,并让他们进屋休息。他们都满面春风,连连摆手说:“不要了,不要了。”这时那位青年朋友才向我们解释,刚才路上向他招手的少女是他的未婚妻。现在早已过了他们约会的时间,他需要马上赶回去见她。
扬·米尔达先生在晚餐后,请附近一位农民开上拖拉机,把我们深陷雪里的汽车拖了出来。我们在向扬·米尔达谈起我们当天的经历时,都说瑞典朋友们是“雪里送炭”,他们在中瑞两国人民的友谊之锦上,又增添了新的鲜艳的花朵。
从那以后,我们每当望见那些四季常青的松林,每当在严冬踏上皑皑白雪的时候,就油然想到那对诚朴的中年夫妇,那位为帮助我们而失约的年轻人,还有那位驾驶拖拉机的年轻农民。他们善良、友好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德,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使我们永远不能忘怀。(附图片)
苗地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