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鱼儿又游回了乌梁素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0
第2版()
专栏:祖国新风新貌

鱼儿又游回了乌梁素海
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东端,有一个很大的淡水湖泊——乌梁素海。这里蒲草丛生,碧水连天,鸟飞鱼跃,白帆点点。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看到这样一幅水乡泽国的景色,真是别具一番风味。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它是由河套平原引黄灌溉的退水积聚形成的,湖内杂草繁茂,水生昆虫很多,是发展水产事业十分理想的地方。这儿盛产鲤、鲫、草、鲢等十几种鱼,其中肉嫩脂肥、清香味美的金翅红鳞黄河鲤鱼尤其闻名,远销北京、天津等地和国外。人们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亲切地称为“塞外明珠”。
然而,这颗内蒙古人民的掌上明珠,在“四害”横行的时候,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摧残。渔民打鱼被诬为“以钱为纲”,“搞资本主义”,渔场被强令改成农场,渔民被强迫开荒种地。乌梁素海无人管理,附近生产队的农民涌来围湖造田,使原来九十万亩的水面只剩下三十三万亩。由于水源被截断,水面越来越小,湖水矿化度不断增高,污染日益严重,鱼儿大量死亡,苇草成片枯萎,二百多种各式各样的水鸟也大都迁居。乌梁素海向国家提供的鲜鱼由每年的四、五百万斤下降到四、五十万斤,芦苇产量也由过去的每年四、五千万斤,下降到三、四百万斤。不少老渔民担心乌梁素海的鱼要绝种。
粉碎了“四人帮”,乌梁素海获得了新生。广大渔民批判了“四人帮”的反动谬论,认真贯彻执行“以水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退田还湖,上级有关部门也积极提供方便,保证水源,使乌梁素海水面迅速扩大。
两年来,投放了大批鱼苗,新添了七十八艘渔船和六百多条渔网。渔场还建立了养殖场,培养科技人才,开展科学养鱼,坚持养捕并重。去年,整个湖区产鲜鱼二百多万斤,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鲜鱼产量最高的一年。今天,在渔村街头、湖中苇滩,到处可以听到渔民欢乐而动听的歌声。
新华社记者田聪明 刘云山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