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河南省丝绸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4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河南省丝绸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素享盛誉。河南省栽桑、植柞和养蚕、缫丝织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柞蚕茧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可是,近十多年来,河南省的蚕茧产量大幅度下降,丝绸出口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
最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河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公司的有关同志介绍说,蚕丝的经济价值很高,出口一吨白厂丝可换回小麦二百四十吨,或钢材一百一十吨。因此,大力发展蚕丝生产,既可增加农村社队和社员的收入,又可以扩大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河南是我国生产柞蚕丝的重要基地之一,蚕桑资源极其丰富。历史上最高产量的年份,全省产蚕茧三十五万多担。可是近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不断毁林开荒,砍树种粮,全省七百多万亩柞树坡大多遭到破坏和失养;全省原有五百多万株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桑树,也因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砍光了;原有十七万五千亩桑园,现在只剩八万亩。另外,蚕茧收购价格偏低,奖售政策不落实,蚕区社员口粮标准较低,影响群众养蚕积极性。全省七个缫丝厂,近几年来,常因原料不足而被迫停产。
河南省的外贸、农业、纺织等部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挽救河南的蚕桑资源,恢复发展蚕业生产。他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山区应当本着“宜林则林,宜桑则桑”的原则,凡是适合养蚕的柞坡荒山,已失养的应积极植柞、栽桑,发展养蚕。同时,根据自然条件和群众养植习惯集中地建立一批蚕业生产基地县,把蚕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并在经济上给以扶持。
二、认真落实经济政策,调动蚕农积极性。据南阳地区蚕农反映,蚕籽放养工值低,认为养蚕不合算,希望落实经济政策,促进蚕业发展。
三、加强蚕业科学研究工作,认真搞好原有蚕业技术人员归队,建议在高等农学院校中设蚕桑系,同时建立和恢复中等蚕业学校,以便培养大批蚕桑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蚕业站和蚕种场要进行整顿,充实技术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