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从防空洞看“缓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5
第6版()
专栏:札记

从防空洞看“缓和”
常庆
每当提到瑞士,人们总要夸奖它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堪称为全世界的公园。那里,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碧波粼粼的苏黎世湖,芳草如茵的田野,四通八达的公路,以及设备良好的旅游设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当然,它的发达的工农业,颇高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为人皆知。
人们在探讨瑞士的美丽与富庶的奥秘时,除了盛赞瑞士人民的勤劳智慧外,常常加上一条理由:因为它是中立国,它没有遭受两次世界大战之害。在人们心目中,瑞士好象是那位于车辆川流不息的大道中的“安全岛”、狂涛怒吼的大洋中的“避风港”一样。人们习惯地把“瑞士”与“中立”、“和平”、“安全”联系起来。
然而,居住在这个“中立”、“和平”与“安全”之邦的瑞士国民,却似乎没有中立于风云激荡的今日世界之外,也没有“和平”与“安全”之感。前些日子,一位日本记者到那里走了一趟,深有此感。他在那里除了一览瑰丽山川之外,还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致”——防空洞,而且这种景致竟是“如此普遍”,无论在莱蒙湖畔的漂亮的住宅,在缭绕着牧童笛声的阿尔卑斯山的农家,还是在滑雪者下榻的旅店,总之在瑞士的城市和田园的地下都有用混凝土建造的“另一个世界”,它是根据“也许明天会发生核战争”而准备的。
当这位记者询问一位瑞士职员:“为什么世界上最和平的中立国瑞士,举国上下为防备核进攻做准备呢?”回答说:“相信有持久和平是吸引人的,但有史以来的六千年中,仅有三百年没有战争”,而且“考虑一下位于欧洲中部的瑞士的战略价值”,“谁能保证瑞士不遭受核武器的破坏呢?”
这个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既回顾了历史,更着眼于现实。的确,人类有史以来,战事不迭,四分五裂的欧洲更是如此,仅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始于那里。虽然,瑞士幸免这两次大战的浩劫,但邻国的灾难总不免给它留下难忘的印象。历史的经验是宝贵的,六千年比三百年更是无可辩驳地表明,“和平”的时光对人类是多么短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把“有备无患”作为护身的格言。
今天欧洲的现实,难免使瑞士人民惴惴不安。虽然有人一再奏着“缓和”的迷魂曲,然而,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怒目相对,绝非吉祥之兆。它们手中的常规武器数量创最高纪录,而且还拥有庞大的核力量。尤其是那个社会帝国主义,更是咄咄逼人,大有一口吞掉对手之势。试想,生活在这刀林剑丛中的瑞士人民,怎能有“和平”、“安全”之感?当年的希特勒,总算手下留情,不曾光顾瑞士。而今日的希特勒,对它的捷克斯洛伐克“兄弟”,竟然斩而不赦,谁又能担保它在争夺欧洲时,不会对瑞士这一战略要地下毒手呢?
瑞士人民是聪明的,也是警惕的。他们宁肯紧张地挖洞,而不信赖所谓“缓和”,因为他们懂得,对于保障“幸福的家庭”,“富裕的社会”,防空洞总要比“缓和”的空话更牢靠些。中立国瑞士的国民,尚且如此看待“缓和”,那么其他国家人民又将有何感想呢?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盖洛韦在评述已经过去的一九七八年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苏美两国“在一个动乱的世界上你争我夺的现实一再同缓和相冲突,这使公众急剧地改变了他们对苏美缓和的看法”。这可否算作一种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