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新的起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8
第2版()
专栏:

新的起点
本报记者 田流
去年十二月中旬,我们去参观四川省广汉县的水利工程和正在紧张施工的新牧马河渡槽工地。吉普车沿河走了五十多公里,看了好几处堤防、渡槽、提灌和机井等水利设施。工程质量很好,石头砌的堤岸,长达千米的钢筋水泥大渡槽,水泥浇注的井壁,都使我们赞美不已。正在施工的新牧马河渡槽工地,更是热气腾腾,一片繁忙景象。工地周围堆满了水泥、钢筋、砂石,人们正在紧张地浇注渡槽基础。指挥部同志告诉我们:县委要求四十五天完成这项工程,一定要在春灌前交付使用。县水利局计划提前五天完工。计划交给群众讨论后,担负这项工程的新华公社干部们在计算了实行按劳分配、定额管理,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的情况后,又把工期缩短了五天,保证三十五天完成这项总长近八十米的渡槽工程。实际施工的结果,第一个十天的任务,社员们八天就完成了。
参观回来的路上,水利局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了全县水利建设的情况:已经建设了永久性的石砌堤防八十多公里,钢筋水泥渡槽一千一百多米,水泥注壁机井三百多眼……。这些工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九七○年后修的,一半以上是最近两年修的。
“你问为什么这两年进度这么快?”水利局的同志说,“就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水泥厂啊!”
他同我们谈起早些年广汉县因为没有水泥,同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艰难历史来。
广汉是个小县,东西、南北都只有二十多公里长。别看面积不大,河流却很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支流不算,贯穿全县的大河就有九条之多,流长达二百多公里。因为全县在大山脚下,西高东低,水流很急。每到夏天大雨季节,常常洪水成灾。一九六四年一场大水,就使三万多亩庄稼颗粒没收。防水治水历来就是广汉县农业能不能增产保收的大问题。解放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治河防洪斗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每年冬天,全县劳力差不多都要上河修堤。少时,一冬要用一百多万个工,多时要用二百多万个工。那时候,因为没有水泥,不能作永久性的工程,虽然年年修,还是年年垮。修了十几年,到一九六九年,全县的粮食产量,还是停留在一九五六年高级社的水平。水小年份,产量多少比一九五六年高一点;水大年份,就又跌到一九五六年水平以下。面对这种情况,谈起这个问题,人们就着急,就发愁,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气。当时,县委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前些年修了垮、垮了修,白白花掉了的人工、物资折合成一元一张的人民币,能把九条大河的两岸贴满。正在这时候,北方农业会议精神传到了广汉县。在会议精神启发下,县委总结了多年来治河治水的经验,认识到就农业抓农业不行,还得围绕农业办工业,办起工业促农业,于是办起了水泥厂。
“有了水泥厂,情况就大不同了。”水利局的同志爽朗地笑着说,“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治河工程进展得越来越快了。我建议你去看看我们的水泥厂。”
水泥厂我在头一天参观过了。
那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厂子,有一定水平,很有点看头。从原料粉碎,到上料入炉,到成品出窑,生产过程基本上是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看着那高大的回旋窑,谁能想到这个年产四万吨水泥的工厂,是由一个捣米的石碓窝、两节废油桶和一个手拉风箱变成的呢!看着那些悠然自得不慌不忙按着电钮、看着仪表的人们,谁能想到他们就是当年烧土窑造瓦盆、饭碗的土陶工人呢!
那是八年前的事了。广汉县委决定要办一个自己的水泥厂。没有自己的水泥厂,光靠国家拨给的几十吨水泥,河治不住;洪水管不住,农业就别想上去——这是县委当时的共同认识。但是,办水泥厂谈何容易,没钱,没技术,没法弄到必要的设备,怎么办呢?李厂长——当时这个烧瓦盆的土陶工人,现在的水泥厂厂长“自不量力”,情愿担当这个任务。他同其余八个土陶工人一起,找来了一个捣米的石碓窝当球磨机,两节汽油桶当锅炉,一个作饭用的手拉鸡毛风箱——这就是鼓风机了。然后,他们从河滩里拣来了一堆石灰石,放在石碓窝里,捣啊捣啊,捣碎了倒入汽油桶,烧、烧、烧,最后用筛面罗筛了又筛,弄出了些石面面,拿到工厂请人家一化验,说是“还不到二百号,不合格”。几个土陶工人又气又急又心慌,一再问人家是不是水泥,“是水泥就有希望,不合格可以提高嘛!”直到人家捏着鼻子说“是水泥”,他们才又回到“工厂”里来,又捣,又烧,又筛,最后毕竟造出了一包“四百号”的水泥。水泥是造出来了,要大批量生产,总得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呀!没资金,只凭一个捣米的石碓窝能办起水泥厂?憋的老李打转转。正在作难的时候,一些公社的干部找老李来了,问他水泥造出来了没有,并且要求造出水泥后一定要先给他们,表示先给定金也可以。这一下启发了老李:先收定金,把厂办起来,用水泥还账,不是个办法么?于是,他从这个公社跑到那个公社,从这个生产队跑到那个生产队,到处向人家说:要水泥,先给些定金,水泥生产出来先给你们。就这样,他得到了起码的资金,买了些必不可少的设备,建厂、生产,生产、建厂,一九七○年生产了四千吨水泥。
现在,这个捣米石碓窝起家的水泥厂,不仅年产四万吨水泥,而且还清了全部的贷款、借款,有二十二万元盈利了。几年来,它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对全县的工业发展,也作出巨大贡献,成了全县的先进生产单位。我深深被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兢兢业业、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从土到洋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更可贵的是它开辟了地方工业、社队工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水泥厂的经验日益被广汉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了。继水泥厂之后,县里相继办起了农机修配厂、炼铁厂、农产品加工厂。这些小型工厂的建成投产,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县里的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了发展地方工业的重要性,广大社队干部和群众也尝到了工业支援农业的甜头,纷纷要求办这样那样的工业。县委根据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农业出题目,工业作文章,各行各业齐回答”的号召。这个号召立时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一时间,一个办什么工业的群众性的大讨论就在全县展开了,大多数干部群众主张要办一个自己的化肥厂。
“好嘛,咱就办一个化肥厂。”一九七二年县委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一九七二年办化肥厂,比一九七○年办水泥厂条件好多了。水泥厂和后来相继办起的那几个小型工厂,几年来不仅用自己的产品支援了农业,还积累了一些资金。可是,要办个年产三千吨的化肥厂起码得二三百万元,县里怎么拿得出呢?
“既然一个石碓窝、两节破油桶能办起水泥厂,现在条件好了,反而办不起个化肥厂?再难也要干。”广大干部在讨论能不能办这个化肥厂的时候都这么说。资金呢?把上级早就批准兴建的县级机关办公大楼和百货公司大楼推迟几年再建,把这些钱先拿来搞化肥厂,再把各个工厂企业交给县里的利润积累拿出来,把市场管理委员会十几年来从“鸡毛蒜皮”中一分一厘积累起来的五万元钱拿出来;为省钱,凡是本县小工厂千方百计能造的部件零件,就组织大协作自己造;还是为省钱,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利用假日,自带工具义务劳动。一句话,凡是能动员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动员起来了。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三千吨的化肥厂终于建成投产了。
全厂职工——这些在建厂中的积极分子,从投产那天起,就十分注意继承建厂中那股革命精神,处处克勤克俭,精打细算,千方百计讲求经济效果,人人努力劳动,搞技术革新,投产第一年——一九七三年,就使这个只有三千吨设备能力的厂子,生产了四千多吨化肥。那时候,能作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呀!特别是批林批孔开始后,什么“儒家生产法家造反”呀,“唯生产力论”呀,“管、卡、压”呀……帽子一大罗,棍子一大捆,没头没脑地乱扣乱打,甚至有人把大字报贴到工厂大门上。可是,这些职工们不怕鬼,不信邪,硬是给顶住了。他们说:“我们多生产些化肥支援农业没有罪!”他们不理那一套,继续走自己的路,终于使自己的厂在五年之内,一厂变成五厂。一九七八年生产了一万五千吨化肥,原料消耗比建厂初期降低了三分之一,每吨合成氨由一九七三年消耗天然气一千五百五十八立米,降为一千零六十四立米;成本由每吨二百九十九元降到二百元。从一九七七年起,向生产队提供的化肥,每吨降价三十元,氨水降价二分之一。只这两项,社员就得益三百多万元。就因为这些缘故,省里评选它为大庆式企业,化学工业部发给它奖旗,说它“经营管理见成效,高产低耗积累多”。五年之间,这个厂收回了全部投资,还清了全部贷款,还依靠自己内部积累,用滚雪球的办法,把一个年产三千吨的小厂,经过技术改造,变成一个设备比较先进、年产一万五千吨的化肥厂了。
广汉的经验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向对头,措施得当,没有办不好的。“围绕农业办工业”、“农业出题目,工业作文章”、“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只几年工夫,就把个只靠土里刨食吃的广汉县,变成了个农业、工业综合发展的先进县了。粉碎“四人帮”后第一年——一九七七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其中社队企业增长百分之九十。一九七八年,又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有了工业的日益有力的支援,农业也迅速上来了。一九七七年一举结束了二十年徘徊不前的老局面,突破了高级社就达到过的四亿大关,一九七八年又突破了五亿大关。
离开广汉前一天,我向县委第一书记老常告别时,他告诉我,一九七八年全县工业纯利润可达三百六十万元。他笑着说:“有了这三百六十万元,我们又可以办几个该办的工厂了。”我祝贺他两年来的巨大成就,他谦虚地说:“还刚刚开始,谈不上成就。”
“从建水泥厂就开始了嘛,怎么——”老常不等我说完就解释说:
“那是被逼出来的。现在,办工业不光为解决农业上的困难,而是为整个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要说起点,这才是真正的起点,新的起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