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澎湖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8
第4版()
专栏:

澎湖今昔
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由大小六十四个岛屿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二十一个,共有人口十一万多人。
澎湖西距福建厦门港八十海里,东距台南安平港五十四海里,在历史上一直是连结大陆与台湾本岛的桥梁。早在公元六一○年,隋炀帝就派陈稜 、张镇州率众一万多人,从广东潮州出发,经澎湖到台湾。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的六七百年中,大陆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人民,或因封建压迫无法生活,或为逃避战乱,愈来愈多地移居澎湖和台湾。唐代有一位名叫施肩吾的进士,是浙江分水(今淳安附近)人,他率领族人移居澎湖,曾写过一首咏澎湖诗,描写当时澎湖渔民的生活。到元代,澎湖已有汉族居民一千六百多人,多是从沿海地区移去的。公元一三六○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按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一六○三年至一六二四年,荷兰殖民者两次侵占澎湖,都被中国军队赶走。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大军二万五千人收复台湾,也是先到澎湖,从澎湖出师的。
现在,澎湖是台湾的一个县。它辖马公一个镇,湖西、白沙、西屿、望安、七美五个乡。整个澎湖列岛地势平坦,没有山岭,也没有河川。岛上土质瘠薄,特别是由于每年十月到第二年四月均为季风期,一进入这个季节,强风挟带着海水吹袭各岛,往往一夜之间就使地面上的新绿变成焦黄,盐分洒入土中,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岛上居民只能利用春夏时节种些番薯、高粱、花生等耐旱作物。因为粮食生产有限,全年产量仅够岛上居民三个月食用,其余都要靠台湾本岛供给。
澎湖海域有黑潮支流经过,又无工业废水之害,因而形成天然的近海渔场。七美屿附近的南浅捕鱼区,夏季盛产鳜鱼、石斑、咖呐、小管,冬季有?鱼、白斑等,鱼产丰富。整个澎湖列岛百分之八十以上居民以捕鱼为生。由于岛上渔民多,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后万点渔火流动,甚为壮观,所以“澎湖渔火”被列为台湾八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前来观赏。
寺庙多,是澎湖的另一特色。据统计,全县九十七个村镇,竟有一百四十二座寺庙,单是马公镇就有五十七座。岛上居民生活艰苦,住房大都是低矮的土石建筑,但各处的寺庙都建筑得富丽堂皇。澎湖庙多,这与当地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有直接关系。他们长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讨生活,随时有生命危险,求“神”保佑的心理特别强烈。
到澎湖去游览的人,都乐意到七美屿去瞻仰一下“七美人冢”。七美屿为澎湖第五大岛,原名大屿。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澎湖居民生活富裕,常有海寇垂涎觊觎。有一天,海寇袭击大屿,烧杀抢掠,凌辱妇女。岛上一井边有七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洗衣服,眼见成群海寇呼啸而来,心知难免遭受污辱,便毅然相继投井,以死保存贞节。说也奇怪,后来在这口井的四周,竟长出七棵开白花的树,长青不凋。后人把那七棵花树视为七美女的化身,并在井边建冢立碑,碑上题刻“七美人冢”四个大字。(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