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阅读
  • 0回复

“导”与“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3-28
第6版()
专栏:

“导”与“湮”
裴伯年
“导”是疏导,“湮”是堵塞。这是我国传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治水方法。“水来土湮”,就是以筑堤防水作为治水的主要办法。据传说:大禹的父亲鲧用这种办法治水,结果水越治越大,泛滥成灾,淹没了人民的田园、房舍,鲧也因此受到惩罚。
禹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决定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法。禹的这种变革主张,是从他自己好多年摩顶放踵的实地考察中得出来的。因为只有根据水势进行疏导,才能形成百川。虽然当时人们因为不理解这种新措施的正确性而议论纷纷,甚至恶意中伤,但是他却坚定不移,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后来,人们便拿这种鲜明的历史事例来讽喻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的“言论”,例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确实,对待众说纷纭的群众“言论”,如果不因势利导,反而采取“湮”的办法,必然要激起人民的反对,发展下去,会象水一样冲破堤防,造成灾害。
水由小溪而成奔腾的江河,终至汇入海洋,这是必然的趋势,只能因势利导而决不能加以湮塞。治水之功,全在善于疏导;对待群众的呼声、要求,也要善于引导。“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诗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潮流是永远不可阻挡的。人民的呼声、要求、愿望汇合成为社会的主流,人民为实现自己的要求而奋斗,推动着历史前进。因势利导,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水”活泼起来奔腾不息,才能加以疏导,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因势利导是一种“治”法,它决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让水完全自流,有些支流就会形成滥觞,或者变成有害的沼泽。同样,对于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我们也要加以分析和引导,使其有益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能听任一些支流泛滥,造成阻碍新长征队伍前进的沼泽。
当然,我们比古人聪明得多了,不仅可以使水流到应该流去的地方,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以促使我们的事业一天比一天兴旺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