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团结的人越多越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3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团结的人越多越好
四川省成都市桂溪公社 王齐志
要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团结的人越多越好,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搞农业现代化的革命大军。农业合作化时期,毛主席根据当时农村的具体情况,提出要依靠贫下中农,牢固地团结中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就把农村中一切赞成和拥护社会主义的人们紧密团结了起来,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的这个传统政策遭到了破坏,许多地方往往只强调依靠贫下中农,忽视团结中农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一会儿说“贫下中农要管理一切”,一会儿又说“要真正的贫下中农掌权”,甚至强调连牛鼻绳都要“捏在贫下中农手里”。不少社队从主要干部到农村几大员,都要是清一色的贫下中农及其子女,好象这样才算“树立了贫下中农的优势”。工作队一进村,首先就要“摸底”,查领导权是不是掌握在“真正的贫下中农”手里,对生产队干部动不动就要联系家庭历史、社会关系,进行“阶级分析”。其实,这是把贫下中农搞成“孤家寡人”,正如毛主席批评的那样:“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有些地方连中农子女也不敢大胆使用,更不用说地富子女了。一些非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青年,虽然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有德有才,想有所为而不能发挥作用。
这种极左倾向,从根本上歪曲了党在农村的政策,使本来已不断壮大的革命队伍越来越小,可以团结、信任的人越来越少。有的生产队选干部,选模范,或者决定表扬谁,转来转去,都是那么几个人,多数人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长期后进的生产队,明明知道干部不得力,因为他出身好,无法进行调整。能干的不让干,干不了的又非让干不可。这种做法还挫伤了一些青年的进取心。成分好的,觉得有“自来红”的老本,反正是依靠对象,不肯下功夫钻研生产技术,再求进取;家庭出身不好的,感到自己反正前途无望,消极观望。
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农村中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必须继续肃清反动的“血统论”的流毒,把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