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调整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3
第3版()
专栏:

调整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何建章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子比较快。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比例失调。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业内部,农林牧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也不相适应。工业内部原材料、动力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不平衡。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超过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适应,影响人民生活,等等。根据这个情况,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搞好综合平衡,逐步调整好国民经济的各项基本比例关系,以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除了大力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以外,就是坚决把那些脱离实际可能的长线压缩下来。一句话,就是该上马的就上马,该下马的就下马。然而,长时期以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讲上马,争投资,争项目,一马当先;讲下马,压投资,减项目,噤若寒蝉,寸步难移。这是怎样造成的呢?原因之一,就是“四人帮”把一九六一——一九六四年贯彻执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诬蔑为“下马风”,这一是非不搞清楚,严重阻碍着我们的综合平衡工作。对于“四人帮”炮制的这个精神枷锁,必须彻底打碎。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八字方针的由来。大家知道,解放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点九,其中工业为百分之十八,农业为百分之四点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制订的。他指示要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安排国民经济的各项比例关系,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地发展。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计划是实事求是的,既积极又稳妥可靠。一九五八年上半年,工业发展很快,农业形势也很好。可是,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不切实际地提出钢产量要翻一番,基本建设投资猛增。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工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也失调,钢铁生产也不能不大幅度地掉下来。一九六○年底,当时主持计委工作的李富春同志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要财经小组写了一个“调整国民经济”的建议,后经周恩来同志概括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一九六一年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批准了这个报告。一九六二年,周恩来同志又要财经小组起草一个如何执行八字方针的文件。这个文件经周恩来同志亲自修改、并征得陈云同志同意后报中央批准。文件提出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重工业战线,对重工业企业要“保一批,停一批”,太落后的或一个时期没有生产任务和生产条件的工厂要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调整。这就是八字方针和所谓“下马风”的来龙去脉。
究竟八字方针是不是正确的呢?回答是完全肯定的。首先,这是恢复农轻重适当比例、把工业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需要。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年的钢铁高指标,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重工业主要是钢铁部门,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要严重损害农业和轻工业。同时,人首先是要吃饭穿衣的。重工业归根到底不能脱离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而发展。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生产的下降,重工业最后也不能不下降。所以,当时坚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重工业战线,某些基本建设项目下马,特别是停办一大批小高炉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当时煤炭供应紧张,鞍钢的大高炉有一半停产,而几万个小高炉,却消耗着大量焦炭。炼一吨铁,小高炉消耗两吨焦炭,铁的质量也差;鞍钢只要六百多公斤,铁的质量好。究竟是保鞍钢大高炉,还是保几万个小高炉?显然,从经济效果看,要保鞍钢,停一些小高炉。这是完全合理的。
其次,这是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需要。那几年,从农业抽调出来搞重工业和其它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太多,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大家知道,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很低,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粮食,除本人外只能养活两个人。这就决定了我国绝大部分劳动力要从事农业生产,几亿人搞饭吃。而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年间,一下子从农村抽调很多人去搞工业,而且都是壮劳力,这怎么能不大大削弱农业生产战线呢!因此,坚决精简职工队伍,使大批劳动力回到农村是完全必要的。
最后,这是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以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一九五八——一九六○年间,由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的错误,农村缺粮严重;为了保证完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又片面强调“苦战”,搞得人们体质严重下降。这种状况在当时无论如何是不能继续下去了。
总之,八字方针是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而采取的英明果断的措施。应该指出,八字方针并不是单纯“下马”,对某些关键部门,仍要“上马”,而且是作为重点来保证的。大庆油田就是在这个时期搞上去的。正是由于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一九六二年,国民经济下降的趋势制止住了。一九六三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到一九六四年基本上恢复到或超过了一九五七年的水平,国民经济又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这几年是我国经济又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时期。八字方针不是消极地下马,而是为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
上述情况说明,八字方针在当时国民经济基本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其实,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上马和下马,在正常情况下,也是常有的事。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在各个生产部门、各个行业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经常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可能性。为了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要求人们自觉地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制订出能反映客观比例的计划,以指导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之间存在着矛盾,计划规定的比例往往不能完全正确反映实际。同时,也由于各个部门发展不平衡,原有的比例关系也会经常发生变化。某些部门发展快一些,出现了“长线”;有些部门发展慢一些,出现了“短线”。这就要求搞好综合平衡工作。或者加强“短线”,或者把“长线”缩减下来,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这样的上马、下马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只准上马,不准下马,或者只准下马,不准上马,都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实际上就是取消综合平衡,回到无政府状态。特别是当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失调时,更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该下马的就下马,该上马的就上马。“四人帮”把八字方针斥之为“下马风”、“反动路线”,就是只准上马,不准下马,这是他们的极左路线在计划经济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是人们的普遍愿望。我们必须利用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可能性,大干快上。但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好综合平衡,计划不能留缺口。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上马容易下马难。除了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以外,从思想认识上来说,上马被认为是有干劲、要革命的表现,不管这种上马是否符合客观需要;而下马,则容易被认为是“消极平衡”、“右倾保守”。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需要下马的时候,敢于提出下马或支持下马。这里需要具备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