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春访桃源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4
第2版()
专栏:

春访桃源记事
大地铺翠叠锦,万木欣欣向荣。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湖南省桃源县人民迎来了一个前程似锦的春天。
去年全县农业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九亿八千多万斤,比一九七七年增加二成多,平均亩产九百多斤,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林、牧、副、渔生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县委思想作风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
县委的同志谈到这样的事:劳动模范李光庆种的“麦、稻、稻”一年三熟制试验田获得高产以后,前几年,县委没有过细地分析实现高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便在全县盲目推广三熟制,一下子就要求种二十万亩。群众不同意,说,有些地方搞三熟,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但县委有的同志听不进去,认为李劳模能办到的事,别人也应该办得到。他们的理由是:“三个矮子总比两个长子高”。
客观情况到底怎样呢?后来,县委的同志们迈开双脚,到实际中去作调查。他们发现,采用那种耕作制度,要看劳力、肥料、科学技术水平来决定,不能“一刀切”。从大面积来看,由于劳力不足,肥料缺少,稻田种麦,产量很低;早稻缺肥,亩产也不过四五百斤;晚稻季节相应推迟,加上“寒露”风的影响,亩产只有一二百斤,有的地方甚至失收。好年景三季合计,也不过八百斤左右。而种双季稻,冬天可种一季绿肥,早稻亩产六百斤是有把握的,晚稻亩产三四百斤也不成问题,两季可以过千斤。从此县委破除了“三个矮子总比两个长子高”的看法,根据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耕作制度,安排各项作物的布局,把水田种麦由二十万亩压缩到五万亩,适当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
就是种双季稻,也要因地制宜。过去在那些冷浸田(泥脚深,泥温低),硬性推广双季稻,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阳公社永红大队张家湾生产队,有一部分冷浸田,不适宜种双季稻。一九七七年,社员们瞒着上级,播了十多亩中稻,生长良好。上级发现以后,批评他们种一季稻是“复辟”、“倒退”,召开五百多人的现场会整风,当场命令队长把禾犁掉,改插双季稻。社员们被迫犁了一线禾,应付了事,继续种下去。结果这丘田亩产稻谷达到九百多斤,比上一年种双季稻还增产许多,其他中稻田也获得丰收。
县委从这类事例中接受经验教训,从去年起,注意克服形而上学的观点,按客观规律办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推广晚稻良种为例:从外地大面积试种来看,杂交稻是个优良品种。可是,前两年在桃源试种,效果并不显著,普遍发生黄矮病,有的地方减产。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从外地引进的一个名叫“余晚六号”种子,经过几年试种,增产性能好,很适合本县大面积推广。去年,他们采纳了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专家们的建议,决定把原计划种六十万亩杂交稻压缩到种二十万亩,“余晚六号”种植面积由几万亩扩大到五十万亩,仅这一项就增产五千万斤以上。县委的同志说:“按客观规律办事,事半功倍,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事与愿违,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话说得一点不算过分。
不图形式讲究实效
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决不能干那种只图形式上壮观,不讲经济效果的蠢事。这是桃源同志们的一条深刻体会。去年以来,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力求辩证一点,反复比较,趋利避害,力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有了水库不要塘”,这是群众批评一些领导同志缺乏全盘考虑,搞形式主义,不注意经济效果的一句话。一九七○年以来,桃源县大干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许多水库、河坝工程。这些工程蓄水多,灌溉面积大,对改变干旱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有些同志两只眼睛光盯在这些大型工程上,以为小塘小坝无足轻重了,硬把它们填掉种粮食。结果大旱一来,处处要水,远水救不了近火,下游受旱减产。事实教育了大家:废塘种粮,得不偿失。去年,他们着手把废塘恢复了。
桃源县的同志们说,讲究实效,首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看风转,跟风跑。这个县资源丰富,生产门路广阔。但县委过去不是因地制宜抓生产,而是上面怎么说,他们就照令怎么做。比如,全县有五十多万亩油茶林,增产潜力很大。群众说:“油茶增产没巧,只要垦复就好。”茶山一经垦复,“当年见效,二年增产,三年丰收。”县委过去对这些“露水财”视而不见,每年秋冬季节,根据上面的意见,集中几万甚至十来万劳动力垦山造林,而没有同时安排一定劳力垦复油茶林,有的甚至盲目追求集中连片,把一些零星小片油茶树毁掉,重新栽别的树种,造成茶油产量急剧下降。一九七二年,全县产茶油五万来担,到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六年只产二、三万担,相当于解放初期的水平。前年冬天,县委通过调查研究,看到了油茶生产的巨大潜力,下决心发动群众垦复。去年,全县茶油产量迅速恢复到四万二千担。
心里时时想着群众
这些年来,桃源县委有个深切的体会,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县委的同志说,讲究经济规律,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必须和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千万不能讲大话,搞高指标,欺骗上级,坑害群众。你不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怎么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呢?
这个体会要从粮食问题谈起。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两年,桃源县由于受“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和遭受自然灾害,粮食连续两年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县委不能正确对待,认为桃源是个先进县,报增产,脸上有光,报减产,影响不好。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他们连续两年谎报了产量九千多万斤。其恶果是:一九七六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五年减产三千多万斤,而征购粮增加二百多万斤。这样就购了过头粮,迫使有的地方挖集体贮备粮交“三超”,降低社员口粮水平,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错误和挫折使县委领导人脑子清醒起来,认识到吹牛皮也是一种罪过。从此以后,他们干事、想问题,不仅看到国家需要的一面,而且看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面。去年丰收后,经过反复核实,比一九七七年增产一亿七千多万斤,而征购粮只增加一千八百多万斤,使社员平均口粮比上一年增加百斤左右。
他们在现金分配上也采取相应措施,使有些地方出现了平均每人纯收入一百二十元以上的大队,二百元以上的生产队。去年全县平均每人纯收入达到八十九元八角。
过去忽视群众利益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把抓钱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全县上下狠批了极左路线,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开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提倡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去年全县副业收入比一九七七年增加了一倍。县委书记刘行悌同志说,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劳力搞副业,增加收入,这是关心群众物质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富裕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本报记者 刘见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