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特别慰问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4
第4版()
专栏:

“特别慰问队”
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云南南部的西山,金色的朝霞透过薄雾洒落在远近的群峰上。一条山间小道上,匆匆走着一群身穿阿细节日盛装的人。走在最前边的,是一位须发斑白的老大爹,随后跟着满头银丝的老大妈,再后是几个青年男女。他们有的提着鸡,有的挎着盛满鸡蛋的竹篮,有的拿着大三弦、象脚鼓和狮子舞的道具。最后面还有几个少年儿童,手里举着一面锦旗,拿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路上的行人,都用新奇的眼光看着他们。
原来,这十六个人,是西山阿细寨的社员龙开玉的一家四代。今天,他们正赶往弥勒县城慰问自卫还击胜利归来的英雄子弟兵。
龙开玉一家,是西山革命老根据地人们称颂的“模范家庭”。七十六岁的龙开玉老爹和七十三岁的老伴张惠仙大妈,在解放战争年代就是拥军支前的积极分子。二儿子秉华和二儿媳莫兰英先后作为先进工作者、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见过毛主席、周总理。这家有两位亲人曾在援助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战争时,为越南人民献出了生命。越南当局背信弃义,不断侵犯我国边境,一家老幼无比义愤:“对朋友勇于帮助,对敌人敢于斗争,这是我们阿细人的性格。”自卫还击战开始后,全家一齐要求参战支前,可上级觉得山里人手少,护林、春耕任务重,没有批准。全家人未随战士出征,心却在战士身上。一家人暗暗准备迎接子弟兵胜利归来:龙大爹每天精心喂鸡,过几天就称称鸡的重量;张大妈把五六只母鸡下的蛋一个个积攒起来;两个儿子有空就练三弦、竹笛、芒锣、象脚鼓等乐器;两个孙子有空就练狮子舞;儿媳、孙媳、重孙女早晚练唱歌、跳舞……。全家等待着边防部队打胜仗归来的日子。
我边防部队某部胜利撤回到弥勒后,全家就带着五只母鸡、二百多个鸡蛋和乐器,前来慰问子弟兵。指战员们热情接待了这支“特别慰问队”。龙大爹的十六岁孙女凤仙代表全家,向亲人献上一面粉缎底、绿花边、绣有“所向无敌”四个大字的锦旗。十二岁的孙女精花和八岁的重孙光云向英雄战士献上红艳艳的鲜花。指战员们收下了这两件凝结着阿细人一家四代无限深情的珍贵礼物,可怎么也不肯收下鸡和蛋。龙大爹和大妈走上前去,大爹激动得流下了泪,说:“亲人啦,你们是我们的亲骨肉。如果不收下,也对不起我们俩爬山涉水走了几十里路的一番心意啊!”几个小孙女一齐围上来喊着:“解放军叔叔,收下吧,收下吧!”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军民鱼水情的画卷啊!
“特别慰问队”的慰问演出开始了。首先,龙老爹的儿子秉华和秉?敲响了芒锣和象脚鼓,孙子绍云和国亮,跳起了彝族传统的狮子舞。他们翻腾跳跃,动作敏捷,多姿多采,指战员们不断热烈鼓掌。狮子舞一停,随着秉华、秉?弹起大三弦,吹响竹笛,年过古稀的龙大爹和大妈跳起了富有民族风格的《老年乐》。儿媳、孙媳、孙女、重孙们,跟着翩翩起舞,欢跳《青年乐》。老幼十六口,舞步整齐利落,舞姿轻快多变,乐得战士们一个劲地鼓掌。全家还一起演唱了一首以民歌调为曲、由全家凑词谱成的《阿细新歌》。这首歌婉转悠扬,表达出阿细人民对英雄战士的如海深情:
西山里住着阿细人,
最爱英雄的解放军。
千山青松搭成凯旋门,
难尽阿细儿女一片心。
万种鲜花献给子弟兵,
难表边疆人民拥军情。
新华社通讯员 杨吉昌
新华社记者 蒋永武(附图片)
左随中央慰问团赴广西边防慰问的总政歌舞团,在访问夺取茶灵附近八○○高地战斗中荣立战功的某部班长杨松坚。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右正在云南边防部队进行慰问演出的北京京剧院四团的演员同荣立战功的边防战士热烈握手。
新华社记者 柯林渭摄
(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