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企业的额外负担实在太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5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企业的额外负担实在太重
工厂企业的额外负担,名目之多,危害之大,相当惊人。它已成为向四化迈进的羁绊,需要抓紧认真解决。
一、领导机关借人太多。不少企业都有一批“游击”干部,今天被借到这里,明天被挪到那里。沈阳变压器厂等几个大型工厂,每年被借调人员都在百名以上,有的数月,有的数载。辽宁省工业交通系统十个局,去年向基层借了三百多人,相当于这些局干部编制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人被借走,工资、奖金、福利,一切仍由工厂开支,有的差旅费也要工厂出。工厂的生产受到影响,被借的人也荒废了业务技术。
借人的单位,有部、省、市、局,还有区、街道。工厂不愿借给,往往被指责为:“骄傲自满,不尊重领导机关”,或者“本位主义,闹独立王国”,等等。这类批评,都没有道理。为了加速发展生产,快把这些被借的同志“解放”出来,让他们回生产第一线吧!
二、强令设置许多临时机构。上边有什么机构,基层也得对口立上户头,而且往往还得让党委书记或厂长亲自挂帅。例如,沈阳重型机器厂根据上级机关要求设置的临时机构,就有清仓利库办、知青办、支农办、家属办以及运动办、清查办、落实几十几号文件办等十来个,占用二百多名干部和工人。
有时遇有紧急任务,搞个临时班子,也未尝不可。但象这样大设“临办”,弊病太多。削减一些“临办”,腾出房子、人员、桌椅,举办业余技术教育,岂不甚好?
三、检查团成灾。据沈阳第一机床厂统计,去年下半年,先后接待六十二个检查团,三百七十多人次。有运动检查团、学大庆检查团、质量检查团、设备检查团、财经纪律检查团,等等。检查团来了,书记、厂长陪着转,还要好吃好喝相款待。
上级机关对工厂企业的工作进行检查是必要的,但不宜兴师动众,频繁地搞大规模的检查。工人们把这类旋风式的检查团,形容为“赶庙会”,看作是一种灾难。
四、许多社会服务工作由企业承担。特别是市郊边远的厂矿,商店、学校等都要办。本溪绢纺厂有职工一千四百人,办了一所容一千五百名学生的学校,除招收职工子弟外,还得包附近农村社员的子弟,每年要支出办学经费十五万元。彩屯煤矿有个商业门市部,蔬菜、酱油等副食品由矿上去采购、运回,再交给商店零售。沈阳铁西区饮食服务公司,让沈阳变压器厂给盖了个饭店。几年来,各方面加给这个工厂类似的不合理负担,反映在账面上的达二百多万元。从文教、商业服务等部门来讲,经费不足,是他们的难处。这类问题,需要上级领导机关统筹解决。
五、随意摊派资财,义务劳动太多。有些地方的自筹项目,缺少材料、设备、资金,就随意向辖区内的工厂企业摊派,冲击了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沈阳市前几年搞水库、水源工程、机械化养鸡场等“会战”,从工厂企业无偿调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些支出,各企业无法下账,只好摊入成本。
六、福利事业都想“抽头”。不少工厂企业的同志向记者反映,他们给职工办点福利,很不容易。如建一栋宿舍,要筹措资金,准备材料,申请地皮,请施工队伍,不知要跑多少腿,费多少事。可是,房子刚刚竖起四壁,电业、煤气、自来水、副食供应等单位一拥而上,都想来“抽头”、揩油。不给那一家点便宜,就会碰到意外的麻烦。沈阳有个工厂去年新建四千二百平方米宿舍,因为没有给“关系单位”“进贡”,电业部门不肯给安灯,煤气系统不肯给接气,粮店在卖粮食时故意找岔儿……
最后,有些厂矿的领导同志对企业的经济核算、经济效果注意不够,对一些来自外部的错误作法说服不力,抵制不力。
本报记者 齐志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