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围湖造田 得不偿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05
第2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围湖造田 得不偿失
记者从国家水产总局获悉:我国许多地方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地围湖造田、毁塘种粮,致使江河、湖泊的水面逐年缩小,引起水域环境变迁,淡水渔业资源遭到很大破坏,鱼产量连年下降。据统计,解放以来全国围湖造田减少湖泊水面达两千万亩以上。淡水鱼产量占全国水产品的总产量,由一九五九年的百分之四十下降到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三。到目前,我国淡水鱼产量还没有恢复到二十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映,围湖造田,弊病很多,得不偿失,必须立即停止,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
我国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利用这些水面进行养鱼、放鸭、栽莲、植菱等水生生物生产,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大的意义。解放后,我国淡水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再加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许多地区不是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林业、牧业、渔业的全面发展。有的地方提出什么“向水面要粮”的错误口号,一时盲目围湖造田。有的地方弄虚作假,把围湖的土地产的粮食算作原耕地产量,补其上“纲”,称为“补纲田”,形成围湖造田生产粮食“戴红花”,利用湖泊养鱼“没人夸”的不正常现象。有的地方不仅围垦天然湖,而且也围垦已经建立的国营渔场的养殖湖泊。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原来境内湖泊是星罗棋布,水产资源相当丰富,全省有千亩以上的湖泊一千零六十五个,前些年因大量围湖造田,现在不到五百个,水面面积减少四分之三。八百里洞庭,解放初期高水位面积六百五十三万亩,前些年围湖造田二百三十万亩,现在只有高水位面积四百二十三万亩。鄱阳湖前些年共建圩三百三十一座,围湖面积达一百三十多万亩,湖内原有保护鱼类繁殖水面七十八万亩,现已缩小到三十九万亩,鲤鱼产卵场八处被破坏,十一处受影响。一些地方不但围湖造田,毁鱼塘种粮的也很多。浙江全省毁鱼塘种粮五万多亩。上海市郊区原有养鱼水面二十八万多亩,现在不到二十万亩。一些单位为扩大地盘运土填鱼塘,甚至把垃圾、工业“三废”和碎石等也倒入鱼塘中。
湖泊水草浅滩,一般水草繁茂,饵料丰富,是鱼类产卵和幼苗索取饵料的理想场所,又能发展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盲目围湖造田的结果,使湖泊面积逐年缩小,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毁掉了水生植物,影响了鲤鱼、鲫鱼等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所和饵料来源,损失的经济价值是很大的。再说,湖泊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据水文科学工作者考证,安徽省巢湖可使湖周围地区每年无霜期延长二十到四十天,围湖造田后,湖泊水面减少了,严重地削弱了湖泊的水体对四周环境的调节作用,引起气候恶化,危害农业生产。针对白洋淀水面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一九七二年周总理曾专门召集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的同志开会,讨论保护白洋淀水利资源问题,提出了一定要保持白洋淀一米七的水位,这对调节整个华北地区气候产生了有利影响。盲目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蓄水能力,结果天旱时使湖泊高处水田无水浇灌,水田慢慢变成了旱田;雨多时,围造的田又内涝成灾,全靠机械排水,增加社队生产费用,出现一些“高产穷队”,增产不增收。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以上事例说明,盲目围湖造田、毁塘种粮危及国计民生,后果十分严重。如不及时制止,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就有被毁灭的危险。国家、集体、个人的经济将会蒙受更大的损失。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级干部的重视,一定要完整地、正确地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围湖造田、毁塘种粮,保护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对破坏水产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行为,要按法制规定,追究责任,赔偿损失,严肃处理。滨湖地区可充分利用沼泽地、浅水湖泊、废河道和滩地等,建设高产稳产精养鱼塘,这不但能为人民提供大量的鱼类,改善生活,还可以改变环境条件。有些地方认识到围湖造田、毁塘种粮的危害性后,觉醒过来,采取退田还湖的办法,既发展了渔业,又促进了农业。江苏省无锡西五里湖,前几年围湖造田一万多亩,其中有六千亩属风景区。现在,这里已部分退田还湖了,一部分建设成了高产稳产鱼塘,美化了环境,修复了风景游览区,受到国内外游人的欢迎。太湖地区采取在湖泊内多放养鱼种,保护鱼类产卵和索取饵料场所等办法后,鱼产量由四千吨提高到一万吨左右。这些保护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的措施,值得大力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